分享

读《资治通鉴·汉纪六》(十一)

 liuhuirong 2019-02-25

商君遗(遗弃)礼义,弃仁恩,并心(一心)于进取;行之二岁(推行了两年),秦俗日败(风俗日益败坏)。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富人儿子大了就分家),家贫子壮则出赘(穷人儿子大了就倒插门做了人家女婿);借父櫌鉏(音:优锄,农具),虑有德色(显出施恩的脸色);母取箕帚,立而谇(音:岁,斥责)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居(抱着孩子喂奶,就和公公坐一起);妇姑不相说(媳妇、婆婆不和睦),则反脣而相稽(反唇相讥);其慈子、耆利(只爱自己儿子,唯利是图),不同禽兽者亡几(没差别)耳。今其遗见馀俗(秦的陋习,影响至今),犹尚未改,弃礼谊,捐(捐弃)廉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矣(日益严重)。逐利不耳,虑非顾行也(不顾德行,只图利益);今其甚者杀父兄矣。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之间以为大故(朝廷只重视下边报告文书的早迟),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安然)而不知怪,虑不动于耳目,以为是适然耳(移风易俗,却不加考虑)。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重回本心)而乡(向)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音:切,柳编的箱子)而不知大体。陛下又不自忧(忧心此事),窃为陛下惜之!岂(难道)如今定经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区别),父子六亲(说法很多: 1、指父子、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2、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亚3、指父、母、兄、弟、妻、子女。 4、指父子、兄弟、夫妇。 5、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6、父母、兄弟、老婆孩子。还有认为是天地君亲师友)各得其宜。此业壹定(划一确定),世世常安,而后有所持循(遵循、持守)矣;若夫经制不定,是犹渡江河亡(无)(缆绳)(船桨),中流而遇风波,船必覆矣。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半民:这是贾谊对社会组织细胞的认知,可见是儒家的“君臣父子”的一套。应该说,中国社会的大部分时间的稳定状态,这种纲常伦理的儒家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靠着血亲关系为纲维系着的社会组织结构,比起单纯靠着法律、政府、官吏的管理(以商鞅为代表法家管理体系,)要更符合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现状,因而也来的更持久、有效。

应该说这是贾谊认真比较、深思熟虑的结果。

任何的社会组织形态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儒家的纲常伦理的人情社会也同样带来不利于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平的恶果;法家的“以吏为师”摒弃人情,父子不相得的毫无人情味的社会也容易造成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社会弊病;而一旦二者结合,可能也会成为非驴非马的社会怪胎。怎样能得两者之利,而尽量去除二者之弊,真是一件让社会管理者作难的事!

夏、殷、周为天子皆数十世,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性相近,习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国运长久因为有道)而秦无道之暴(因为无道所以暴亡)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才)生,固举以礼,有司齐肃端冕(衣冠整齐,行为整肃),见之南郊,过阙则下(经过宫阙下车),过庙则趋(经过祖庙恭敬的小步快走),故自为赤子(婴儿),而教固已行矣。孩提有识,三公(太傅、太师、太保)、三少(少傅、少师、少保)明孝仁礼义以道(引导)(教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正直之士)、孝悌(孝顺、友恭)博闻(知识广博)有道术者以卫翼(保卫辅佐)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生活在齐就说齐地方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跟着好人做好事,跟着坏人学做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孔子曰:少成若天性(自小养成就成了天生的了),习贯(习惯)如自然。习与智长(习性与智力),故切(切磋)而不愧(愧疚);化(接受教化)与心成(像从心里生长的),故中道若性(成了本性)。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以其辅翼太子有此具也。

及秦而不然,使赵高傅(赵高是胡亥的老师)胡亥而教之狱(断狱),所习者非斩、劓(割鼻子)人,则夷人之三族也。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第二天)射人(晋灵公事),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出主意的)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音:兼,一种细小的草)(草菅人命,把人命当做草一样)。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不是胡亥天生坏,是赵高教出来的)鄙谚曰:前车覆(翻),后车诫。秦世之所以亟(快速)绝者,其辙迹可见也;然而不避,是后车又将覆也。天下之命,县(音义:悬)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夫心未滥(不加节制)而先谕,则化(教化)易成也;开于道术智谊之指,则教之力也;若其服习积贯,则左右而已。夫胡(北方人)、粤(南方人)之人,生而同声,嗜欲不异;及其长而成俗,累数译而不能相通(小时候一样,大了之后,说话再也不同),有虽死而不相为者,则教习然也。臣故曰选左右、早谕教最急。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书》曰:一人有庆(善心),兆民赖(仰仗)之。此时务(当务之急)也。

半民:这一段核心还是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了太子的重要性,更强调对太子教育的重要性。

有道理但值得商榷。首先三代之事,一向迂阔,孔孟常常征引,不想在此一一辩驳,其次,把天下之重系于太子一人,就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不过,我们不能脱离时代看历史,以今人之履削古人之足,并以此批判贾谊显出我们的“高明”。贾谊在那个时代,居安思危、高屋建瓴,可以说就是最高明的思想家了。我们要借鉴的是,教育后人的确是最最重要的事,关系着我们的事业的成败和传承,不过,不是一人,而是所有事业的接班人。而且一定要”从娃娃抓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