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负责人日前透国,中国年内有望出台新规定,明确将1911年作为基本时间底限。在此年份之前生产制作的文物一律不准出境。目前,该标准已经制定完毕,经过文化部审批后即可公布,此次出境文物设限的变化,使许多在市场上交易的文物都将被列入禁止流入境外市场的范围,这是否会对目前的艺术品市场造成影响。 1911年前文物不许出境 计划出台的新标准将禁止出境文物的年限确定在1911年(即清代宣统三年辛亥革命),这之前的文物都将被禁止出境。也就是说,文物出境限制标准从已经执行了近50年的旧标准中的1795年(乾隆六十年),推后了116年。 此外,一些1919年以前的重要文物也不能出境,如一些工艺大师制作的珍品。同时,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文物的保护,新标准规定,少数民族地区禁止出境文物的年限被划定在1966年以前。 文物分禁止、限制出境两类 据了解,我国并不限制文物进境,但是对文物出境实行严格的限制,并且实行文物出境许可和申报制度。《文物保护法》第六十条规定:“除依照本法规定出境展览或者因特殊需要经国务院北准出境的以外,国有文物、非国有文物中的珍责文物和国家规定禁止出境的其他文物不得出境。 ![]() 此外,所有文物又分为禁止出境和限制出境文物两类。禁止出境文物包括珍贵文物;有损国家荣誉、有得民族团结,易引起边界争端,在政治上有不良影响的文物;公元1795年(乾隆六十年)以前的文物,业内又称“线上文物”。限制出境文物则指一般文物,即公元1795年(乾隆六十年)以后的文物,业内又称“线下文物 新“大限”对拍卖影响不大 “从目前国内拍卖市场的行情看,由于境内的拍卖成交价普遍高于境外。因为境外文物回流是主流,境外买家购买境内文物出境的情况并不成规模。所以.新的年限标准对拍卖市场的影响不会很大。“上海一家拍卖公司负责人如此说道。 这位负责人说,1911年和1949年这两个年限其实以前就有,1989年文化部颁布的《文物出境鉴定管理办法》就规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和外国制作生产的文物物品;1949年以后,我国已故近、现代著名书画家、工艺美术家的作品等: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化石,都必须进行文物出境鉴定。专家所依的鉴定标准中就有1795年、1911年、1949年三个年限。新规定出台后,文物出境鉴定专家进行鉴定所依据的标准无疑将更严格一些。 根据《文物保护法》和《拍卖法》的规定,拍卖公司在展示拍品时,都会事先说明是否允许出境,并按规定在拍卖图录上标明禁止出境的文物拍品。所以,新标准不会对国内买家交易造成很大影响,只是一些来自海外的买家购买拍品时需要更多的考虑。 扩大文物保护范畴 文物鉴定专家蔡国声认为,新規定的出台,对文物的保护是个利好消息,而个人携带文物出境将受到一定制约。蔡国声说,新规定对瓷器、金银器、铜器及其他金属的影响相对较小,目前整个艺术品交易市场都很活跃。 其实在大宝看来,文物只有活跃起来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老祖宗的精髓都需要传承,只有藏宝于民才能让大家了解更多。中国的不仅仅要在经济,政治上开放,文化上也需要高度的开放。让中国文化传遍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