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又被新道家列为“三玄”之冠,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哲学品格。在伏羲“八卦”基础上演绎而成的《易》不仅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各个学科发展都产生了重要作用。《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小序》中说:“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音乐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正如国学大师、新儒家开山祖师熊十力所言:“中国一切学术思想,其根源都在《大易》,此是智慧的大宝藏。” 《易》为中国本源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历经七千多年而至今经久不衰。其思想智慧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华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黄帝内经》,无不和《易》有着密切的联系。《易》研究被称为“易学”。相传孔子在得到《易》之后爱不释手,《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而为之传。”《易》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站,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 中国古代士人和今天全世界的哲人对《易》的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如唐人虞世南认为:“不读易不可为将相。”近代新儒家代表冯友兰先生认为:“《易》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方的,更是世界的,不仅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而且,就世界范围来说,近代学者由于易理之启示获得诺贝尔奖金者已有四人。其中,德人海森堡,丹麦人玻尔,中国杨振宁、李政道,皆称得易经之启示。近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甚至说过:“西方科学家做出的成绩,有不少被中国古代科学家早就做出来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学家自幼学习《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学家们不曾掌握的一把打开宁审迷宫之门的金钥匙。”李约瑟认为易经的太极图显示了宁宙间力场的正极和负极的作用:“(以易为代表的)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中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西方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亦曾说过:“《易》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 就人类心灵所创造的图形和形象来找出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是一种崇高的事业。”另一位哲学家荣格则称:“谈到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亘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多相同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