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吾不禁夜,玉漏待相催

 妖城主 2019-02-25

关于元宵节的诗词中,最为人们熟悉的就是以下这首了:

青玉案·元夕

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前让小朋友诵读这首词,小朋友敏锐地注意到其中有熟悉的词汇“百度”,我趁机教给他,百度当初起名字可不是瞎取的,就是从这里来的,众里寻他千百度,搜索引擎叫做百度,这个名字取得好啊。

正月十五,古人称作“上元”,“元夕”就是上元之夜的意思。所以,上元、元夕都指的是元宵节。元宵节传统习俗是赏灯、猜灯谜、吃元宵,也是皇帝出宫游玩,与民同乐的日子。

古人是很会选日子的,正月十五是新年里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一天夜里月光皎洁,搞夜间游园晚会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辛弃疾词里”蛾儿雪柳黄金缕”一句,指的是妇女们头上戴着上元节的头饰,盛装打扮好出来观灯游玩。

上元节头饰包括,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等等,用金、银、玉、羽毛、罗、纸等制成,统称“闹蛾”。明清的文献里有记载闹蛾的做法,“乃乌金纸裁成,画颜色装就者;亦有用草虫、蝴蝶者”,“以乌金纸剪为蛱蝶,朱粉点染,以小铜丝缠缀针上,旁施柏叶。迎春,元日,冶游者插之巾帽,宋柳永 词所谓‘闹蛾儿’也,或亦谓之‘闹嚷嚷’”。

戴着这么些夸张又漂亮的头饰出游,当时妇女们也是一道美丽又热闹喜庆的风景啊。

元夕的活动除了张灯结彩,还有各种舞队表演。

故宫里有一幅南宋时期的《大傩图》,是一幅风俗画。据考证,这幅画里画的多半就是元夕时的舞队。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南宋时期元夕的热闹劲儿。

画面上共画十二个人,都是奇形怪状老者(有人认为是画的神汉巫婆),戴着各式各样的帽子,有的还插着花枝蛾儿蝴蝶之类(还都是假花), 帽子还很奇特,除了斗笠、巾和冠之外,有的是带着粗角的兽头,有的是农家场院器具斗、箩、箕之属。他们的手中或身上携拿着鼓、铃、檀板等乐器,或为扇、篓、帚等用具,或者花枝、瓜果一类的东西。有的人面部化了装。十二个人团团围住,手舞足蹈,充满着欢乐的气氛。

不仅宋代,唐代的元夕一样热闹。有诗为证:

正月十五夜

                            唐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待相催。

唐代有宵禁制度,就是禁止晚上出门活动。只有正月十五日夜敕许金吾弛村,前后各一日。所以元夕不出去玩耍就真是太亏了。也正因为这来之不易的不禁夜的机会,人们才觉得玩得特别尽兴愉快。想想也是,若是能夜夜笙歌,这种令人特别兴奋的愉悦感反而享受不到了。

最后,出一个看图识朝代的“灯谜”给大家的元宵助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