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终极命题——孤独感是一切的根源

 一元堂中医张 2019-02-25

无论你在哪里,请记得打开手机

(此文特别鸣谢,春歌老师爱徒,丁丁大师姐)

孤独感,人天生就有。

孤独感的缓解,来源于父母的爱和接纳。

孤独感是一种原始焦虑,投注出来,投注给父母。

如果父母用淡定和从容来回应,我们就感觉不那么孤独。

虽然这也是一种欺骗,但这种骗带有人性的力量。

小孩从滑梯上摔下来,你是从容的过去,还是慌张地跑过去,时间上是没有区别的。但是你的反应在孩子心灵深处造成的烙印是不一样的,你的情绪决定了他对自我的认识。

父母的从容、爱、耐心,会让他从父母的眼睛里看到:

我是可以的,我不是糟糕的。

孤独感就能够得以缓解。

如果在父母那里得不到足够的爱和支持,我们就会用各种方式回避孤独感。

回避的方式就是强撑着让自己活下来。以隔离孤独感。

如果过早的不得不通过强撑来缓解这种原始的焦虑,就会和自己失联。

你自己是谁呢?

其实没有自己,就是孤独感。

自己就是一种存在,而这种存在就是孤独感。

我们的孤独感生下来每个人都一样大,叫众生平等。

只是你的父母对你的爱,让你从感觉上欺骗了自己,你觉得你不那么孤独了,孤独感缩小了。

如果父母没有爱你,你感觉上孤独感扩大了。没办法,你就投注父母对自己不好。

其实都在里面,因为每个人生来都有孤独感。

长大以后你不愿意孤独感扩大,你就不跟他们(父母)来往了。

有时候孤独感幻化得太大的时候,为了让自己感觉更好,看上去更好。就用欲望来解决。于是就去购物,去美容,去找情人。

有时候拿个壳儿来罩住自己(不去感觉这个糟糕的感觉的感觉),放在疯狂的工作、学习上。

你感受不到这个孤独感。感受不到怎么办?只能在关系中去体会这个感受。

夫妻关系中、亲子关系中。

你对外面的客体是有愤怒的,但这个愤怒在壳儿里面,因此愤怒还是在里面的。

所谓接纳就是接纳这个愤怒,接纳这个孤独感。

心理学成长最难的,就是去面对内心的孤独感。

因此越理性的人,越反感心理学。理性的人是很难面对自己的内心的。

无论你如何的回避和隔离,在成长过程中,当成长到一定的年龄,这部分必定要激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始终要脱离这个世界,找到自己那份存在的感觉。但是从未和孤独感正面交锋的你会感觉不适应,会感觉非常的慌张。

成长到一定的标志,你的孤独感就会出现。

你会感觉身体出现各种症状,比如发抖、空虚、虚弱、焦虑、恐惧、失眠、生理疾病。其实这些最终的根源都是早年与孤独感的处理出现了问题。也就是我们在心理治疗中常常会用到的,追溯过去,追溯童年,修复客体关系,修复自体,自我重建。归结起来,都是处理内心孤独感的问题。

孤独感的出现来自于自我的松动。

也就是说,面对内心的孤独感,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课题。

当孤独感侵袭,我们该如何顺利走过?

觉察在生活中每一个念头。

觉察是一个功夫,以这种方式建立正知正念。春歌老师生活中不断的觉察,常常能够感觉到来自心灵深处细微的孤独感存在。

和孤独感呆在一起,就是和自己在一起。

当你就这样持续的和孤独感呆在一起,变得没有什么(焦虑)感觉的时候,你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观念了。仿佛时间静止,心静如水。

这就是禅定。

孤独感也是生命的动力。

心理学描述的孤独感展开来就是力比多、攻击力、客体关系、自恋。

佛家描述的孤独感就是业力。

佛家追求空性,空性的追求,和我们学心理学想要通过成长变成更好的自己是一样的道理。

很多学佛之人,在修行了好几年以后,才发现,原来一直追求的”空性“也是空的。这并不是走弯路,而是成长了。追求”空性“是为了解决孤独,然而孤独是一直在存在的,所以,追求空性也是空。

通过学习和成长,你可以看到,一切关系问题都来源于内在。根源就是那个孤独感。

然而你看到了,你知道了,却做不到,只能慢慢的泡,慢慢的转化。

有一天你看到外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外面每棵树都是弯的,你就成长了。

这时候你又总想搞别人,因为面对自己太难了,搞别人比较方便。

搞了半天,很累,别人即听不懂,也收不到。

这时候又发现原来总搞别人是因为自己也还没长直溜,还是搞自己吧,搞自己又无力。

于是就在这个里面不断的循环。

这就是成长的过程。

成长以后,你还是你,但是生活、工作的感受就不一样了。

越能够面对孤独感,越慈悲。

真的面对过这种孤独感,你会比很多人更加能够淡定,更加从容,处理事情更加的容易。

减法,就是不断减去你内心的对孤独感的回避。

最后走进自己的孤独感 —— 这才是皈依。

世界上最难走的路,就是成佛之路。

我们要不要成佛?

成长都很难。

放弃掉这个想法,才能够真正成长。

《原来如此》

原来你以为修行是一路追寻

后来你会发现就是渐渐回归

原以为是不断增加的方法

后来发现其实是减的过程

原以为可以不再理会烦琐的世事

后来才明白想要成佛一定要付出的更多

曾经以为可以越来越成功

后来才明白

是屡遭失败都心无挂碍

曾经兴奋以为找到了妥当的依靠

后来才知道只能不断磨炼自己

曾经觉得追逐的是一片辉煌

其实却是越来越安静

曾经一直想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后来会变得越来越没有自己

只有众生

一直幻想着非此即彼的领悟

却难料非此也非彼的心境

修行是一路蜕变

一路觉醒

一路放下

一路失去的过程

到后来一切负担都不再有

才能无碍无分别

原来如此的修行

说难不难

说不难可从未想过竟是如此

——嘉样堪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