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之后,参加起义军,最终,一举夺得天下。 可以说,建立大明的朱元璋确实不是一个完美的开国皇帝,他有些敏感,有些自卑。当他没有称帝的时候,他的对手是同时代的豪杰,他们的开局都比他好。当天下大势暂定,他称帝的时候,他在史书上需要去对比去竞争的,是过去无数杰出的帝王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杰出帝王。 ![]() 朱元璋开国以来,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统治权力。之后,他废除了中书省这一机构,罢免了丞相一职,政治事务完全归属于六部。由六部对皇帝直接负责,权力全部聚集于皇帝一身。之后,他大兴文字狱,把一众大臣和受牵连的相关人员全部诛杀殆尽,而且,当初很多跟他一起打天下的武将们,也被他以各种罪名残酷杀戮。 其实,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消除这些人对自己的皇权威胁。 文人也逃脱不过朱元璋的安排,由于,当时的大明王朝刚刚建立起来,朱元璋又是以“贼”出身登上皇帝之位,所以,很多前朝的官员不愿意接受新朝的安排,在家里呆着不出来做官。这就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并针对这一现象规定了相关的法律条文,对这些人进行了惩处。 ![]() 而且,在另一方面,朱元璋对那些出仕的文人很不放心,怀疑这些人会用写出来的文字对他刚建起来的大明王朝恶意嘲讽和诽谤,所以,在每次批阅朝廷奏章时,他会特意注意字里行间有没有类似的文字说明。 这里,让我们一起看看历史上的朱元璋到底用了什么样的方法除掉了那些让他不满的人。 第一个,附会字形加罪于人。曾经有一位高僧来复,受到朱元璋的邀请前来吃饭,当时,这位高僧为对朱元璋的盛情款待表示谢意,他特意作了一首诗,没想到,这首诗中的附会字形,让朱元璋大怒。朱元璋大怒道:”你的诗里面用到了‘殊’,那是说我是歹朱耶!“ 所以,朱元璋觉得,这位高僧故意用这些文字嘲讽他,最终,下令将这位高僧处以死刑。到死,这位高僧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故意的溜须拍马却让自己命丧黄泉。 ![]() 还有一位中书舍人詹希原,他也和这位高僧有着类似的悲惨下场。 此人平时写的一手好字,非常漂亮,于是,朱元璋下令让他为“集贤门”书写一个门额。写好后朱元璋前来审核,但却发现了“门”字的右直微钩起,朱元璋便认为:这是故意表达招贤闭门之理,当即下令:将这位中书舍人杀了。 “门”字本身右直挑钩就是规范的书体,历朝历代都是如此。那么,为何朱元璋眼里就觉得这样不对呢?更加讽刺的是,在之后朱元璋的亲笔信书中,他所写到的“门”字也是右直挑钩,这样看来,朱元璋就是自履其罪了。 ![]() 第二个,他用同音,方音曲解文字含义来加罪于人。当时,有一位名儒印文篆书时觉得有一个“兗”字的字体和另一个字体相似有点不适,于是,他就上奏于朱元璋请求改正。没想到,朱元璋看到后十分恼怒,觉得这个秀才是在侮辱他,让他“滚”。 所以,就立马下令:将这位无辜的秀才处以死刑。 对于其他各级官员,只要是书写的表奏文字令他不满,那么,都会受到诛杀的结果。在这些表奏中,朱元璋用他自己的淮南方言进行解释纠正:读“则”、“贼”同音,“作则”即“作贼”,这不是在骂自己原来是“红巾贼”的身份吗? 并且,根据淮南方言“生知”被朱元璋读作“僧知”,“圣德”被朱元璋读为“僧得”,那么,这些话不是在揭露他早年当过和尚的事情吗?毫无疑问,这些人最终都没什么好下场。 ![]() 第三个,他怀疑文字触犯了自己的皇权加罪于人。当时,就任知府的魏观,修建衙门时就在张士诚的宫殿遗原址之上,这可是犯了皇权的忌讳。当时的高启还为魏观作文章,内容中的文字也同样受到了朱元璋的怀疑,称他:有叛主的嫌疑,最终,这二人被朱元璋处以死刑。 当时还有一位官员叫桂彦良,由于自身的机智,指桑骂槐,故意说:有位儒生简直是就是“顽固不化”,实际上,他则是在指责朱元璋的随意加罪于人,愚笨不堪。朱元璋当时也没听出来,说:“正字言是也。”否则,这又是一桩惨案。 其实,从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完全是随意给那些他所不满的文人加以罪名,实际上,这些罪名并没有什么事实依据,全部都是冤案。明明表奏里的文字都是夸赞朱元璋的圣明,并没有讥讽之意,文章也是用得一般人的套话,但却还是被“欲加之罪”。 ![]() 可以说,朱元璋这点与清朝实行的文字狱有所不同。 清朝的文字狱更是悲惨,但是,还有一定的缘由进行罪名附加。朱元璋统治时期则不然,他推倒了元朝统治,汉族人对前朝并没有着什么感情,在他们眼里这是顺应天人的改朝换代,所以,民族情绪比较稳定。 当时的一些文人大多不愿意与朱元璋合作,则完全是因为耻于“一仕两姓”的思想。而且,再加上,万一朱元璋统治的明朝时间不长,则他们就会被众人赋予“以身事贼”的恶名。在当时,朱元璋推行的酷刑极其可怕,而且,法律严格,都怕自身稍有不慎,掉了脑袋。 ![]() 所以,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士大夫阶层和朱元璋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不至于反抗朱元璋的统治地位。本身,朱元璋出身微贱,对自己的遭遇总感觉很不光彩,所以,他对于别人的话语及文字很是敏感,经常怀疑是别人揭自己的短,其实,这也是他自卑心里的另一种体现。 参考资料: 【《明朝小史》卷一、《水东日记》卷四、《明史·桂彦良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