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世英
整本书阅读,是即将出台的高中语文修订课标中的一个重要任务群,贯穿高中三年的学习。不同于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也不同于以往的名著阅读或课外阅读,整本书阅读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即将发生很大变化。它不是作为语文教学的点缀或教材的辅助,单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阅读,而是作为语文教学中贯穿必修和选修内容的一个重要任务群,进行课内与课外一体化的设计,即课程化设计。也就是说,整本书阅读将由课外放任式阅读步入课堂的有序指导,尽管学生的阅读行为依然更多发生在课外,但读前的指导、过程的监控与跟进、成果的交流与汇报等都将在课堂上进行。首先,我们一线教师要读书。这是实施的重要前提。当然,教师也不一定非要读得比学生多、写得比学生好,但读与写的丰富体验和积累是必须有的。 其次,要有阅读的实际规划,做好课纲的设计。高中三年,学生应在整本书阅读中达到什么目标?分解到不同年级和学期,应达到什么目标?就某一本书而言,应达成什么目标?即便读同一本书,学校不同,学情不同,是否应有不同的目标设置?读不同的书籍,如小说、学术著作,又该达成怎样不同的目标?目标的确定会决定你选择什么书、如何读和如何评价。 阅读内容则涉及以下几个问题:高中三年读哪些书?哪些是必读的,哪些是选读的?分配到三个年级和不同学期,应读哪些书?多长时间读多少内容?为配合这本书的阅读,是否要链接其他书目的阅读?在内容选择上,教师不要一味盲从某些所谓的权威说法,而要在尊重修订课标推荐书目的基础上,充分研究校情、学情,力求将国家意志与学生需求最大程度地融合在一起。 阅读的策略,对学生而言是如何读,对教师而言是如何指导学生读,在读前、读中、读后应安排怎样的过程监督和指导,如何有效收集学生反馈、即时予以点拨等。涉及的问题如下:如何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阅读过程提出要求?应该设计怎样的问题或任务来引领阅读?如何跟进?如何上好导读课、过程指导课、成果汇报课?这部分的设计要以活动带动,力求在不同的情境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来推进阅读。 阅读的评价则关系到阅读的质量和持久性。如何评价整本书的阅读效果?怎样算达标?是否有质性和量性的综合评价?是关注读的过程还是关注读的深度?以怎样的形式来落实考查内容?这些问题不能等到学期末再考虑,而应在学期开始之前,与目标一起进行规划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让过程更加扎实有效。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是否应该和学期末考试挂钩?若不挂钩,以往的教训是,就会失去考试这个指挥棒,整本书阅读很容易被边缘化;若挂钩,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设置考查题目。 如何上好导读课、过程指导课和成果汇报课呢?导读课一般设置在阅读前,发挥引领作用,目标在于激趣和授法。激趣是激发学生“我要读”,要找到书籍与学生生活或认知的契合点,要善于运用教师的阅读体验给学生最直接的引领。授法是教给学生“我会读”。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的读法不同,小说、散文、学术著作的读法不同,甚至读不同作家的作品也会用不一样的读法。教师指导学生制定阅读策略,并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给他们描绘一个路线图,足矣。 读书的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时,需要教师伸出援助之手,给学生清障、加油。过程指导课的内容可以是阅读中的解疑答难、读书评论的写法,还可以是设计几个桥梁式问题,给学生搭建走向目标的路径。这类课最好采取沙龙式。师生平等交流,畅所欲言,让问题和障碍在碰撞中化解,让阅读的热情在展示中变得高涨。而要做到这些,没有教师的深入阅读和参与,是很难达成的。 成果汇报课的主角是学生,由学生展示自己读书的成果,教师的作用何在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定位“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重要目标是“初步建构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所以,在成果汇报课上,教师不仅仅是欣赏者、激励者,还要做好发现者、提升者,在对话中关注学生的思考,在交流中关注学生的内心。这样,学生才能在接力阅读中不断地激发兴趣、开阔视野,走向心灵的成熟与澄净。 整本书阅读走向课程化,是语文教改的深入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有力的挑战。直面这一挑战,助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爱上阅读,才是语文教师最大的成功。
(作者单位: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