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横溪大市

 亭溪秋实 2019-02-25
说起横溪大市,简直是70后横溪人的回忆煞。记得上初中第一篇作文便是《家乡》,几天后班主任徐老师执教鞭拄在破旧的讲台上,沉稳地说,横溪最大的特色就是横溪大市,写到点子上的只有一个人。说的就是我。那时年少,自幼受大市日宏大气场的洗礼,纯粹自然地流露, 爱死你啦!横溪大市。爱死你啦!我的家乡----横溪。

农历逢“一”或“六”为大集市日,俗称横溪一六大市,即隔五天有一个大市日。所谓大集市,供需欲望的人群在一个约定俗成的时间,汇聚在约定的地方进行货物交易,时间和地点集中,财物和人流集中,提高生活生产的效率,实属古人的大智慧。横溪地处宁绍平原和梅岭山体、金峨山体接壤部,半平原半山区的地理结构。除路陆四面通达,还有得天独厚的水路交通。水路自河头的航船码头顺着前塘河北上,连接鄞南各乡镇,直到奉化江。当年乡贤画家沙耆、我的祖上革命人朱镜我就在航船码头解缆启行,劈波犁浪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水陆交通便利是横溪的一大优势。横溪大市辐射的地域辽阔,北至姜山、云龙、江东区,往南塘溪、咸祥、奉化的桐照、裘村、白杜等,甚至远至象山某些地区。涵盖了半个鄞州区,捎带奉化某些地区。涉及人口近百万。所在地域囊括了江南不同的地域结构,平原、山区、湖泊、滩涂及江海。所以集市上物品种类俱全,农产品、水果、湖鲜、海鲜、家禽、工业制品等等,生活生产所需应有尽有。在历史的浪淘下,横溪大市以地利的雄势把周边的塘溪街集市和韩岭街集市比了下去,成为鄞南地区影响最大市面最繁荣的集市地。规模上与鄞江镇的庙会遥相呼应,蔚为壮观。自古横溪当仁不让地成为鄞南福地,江右名镇。

横溪大市历史悠久,有说始于唐朝,靠谱一点说法明朝横溪大市已成规模,走过清朝和民国,即便在抗战的沦陷期在三八大盖的刺刀下大集市也艰难的存在,与横溪人民相依为命。

八十年代初,集市中心由横溪老街移到了后寺河菜场和横溪大街。腊月廿六那天,我带着浓郁的怀旧情结走向横溪大街。年底廿六大市总是横溪大市最大的颜值担当,记忆中神圣的存在。赶集的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擦踵,若是从山顶上俯视,黑压压的人流从后寺河路逶迤向北顺着横溪大街一直延伸到航船码头附近,绵延约一公里之长,宛如一条横卧的大黑龙。流量估计不下五万人。讨价还价的嘈杂声天空中嗡嗡作响,和着节日的气氛,奏响大集市繁荣的交响乐。

走到大街,眼前景象令人愕然,只见街道冷清,人流稀疏,偶尔见到几个摊贩在忙碌。大集市已经面目全非,难续当年的盛况。我在熟悉的大街流连徘徊,漫无目的,莫名的失落感袭上心头。来到一家小吃店坐定,要了一碗小馄饨,嗅觉和味蕾触发起久远的记忆,满满的都是情。

说到设摊赶集在于抢时间,抢到一个理想的摊位。每逢大市的前一晚,母亲以本地人的优势悠闲地选一个好位置,铺上2只编织袋压上石块算是摊位标记,早上6点左右,我和母亲挑起一筐的熟料绳摆摊开张。中街村绳厂生产的绳子,依靠大集市平台自产自销。当时中街塑料绳货真价实坚固耐用远近闻名。我家依靠着村办企业和大集市,维系贫苦的生活,也撑持着我的学业。生意好做,母亲心情开朗。每逢大市,我总是去小吃店铺享受一碗豆腐脑或者馄饨。在横溪大街的供销社楼下是一溜的小吃铺,足足有四十余家,家家客满。地方小吃有馄饨小笼、年糕、面条、大饼油炸桧、豆脑豆腐浆、淡包馒头等等荟萃宁波小吃的精华,家家经营着自己的拿手特色。馄饨面皮是现擀的,摊主左手旋转面皮,右手执擀面棍,一会擀面,一会擀面棍敲打桌面,和着节拍噼里啪啦地作响,皮薄匀称的馄饨皮一片片从左手那里划出来。养眼悦耳美不胜收,出锅的馄饨自然味道鲜美。

山里人来赶集、抢摊位,无异于一场负重的急行军,行程和脚力堪比十倍的泰山挑夫。在纵横交错的梅岭山体散落着十几个村庄,比如金山村、俞山村、吴徐村、芝山村等等,田地狭仄,唯有靠山吃山。毛竹、竹制品和山货最主要的销路就是横溪街。梅岭人农户,成年男人肩上可以挑起百余斤的山货毛竹杆,妇女大约减半,劳力就是硬道理。在大市日半夜启程,披星戴月,翻山越岭,走过30—50里的山路,赶在凌晨4点前或可抢到一个好摊位。山里人做买卖很实诚,换得少许的钞票,供子女读书或购置农具。在正始中学读书的时候,每逢开学际,经常见到大市日卖掉山货的农人,脚踩着破旧的解放牌胶底靴,破洞处透着没有袜子的脚板,上身外套一半已经汗水浸湿,带着一脸的焦虑,风尘仆仆赶到学校来缴学费。在冬天的大市日,经常看到山里人斗笠上、肩上、及毛竹竿上尽是雪花,山里下雪早,赶集人脚上穿布鞋,甚至是草鞋,蹑雨雪迎寒风,抢时间抢摊位。生活如此艰辛,男人们用肩扛起子女的前程和生活的希望。

大市日买卖相当好做的,进出梅岭仅有三条路,亭溪岭、双石岭和梅岭公路。行脚的赶集人大约走的是亭溪岭。沿途有数个凉亭,里面均供奉着山神或土地公公。赶集的人必会在此歇脚喝水,还要拜神,忏念着山货卖得好价钱必来烧一对红烛谢神。过了晌午各处神庙里点满了红烛。

绵延一公里的街面依货物的品类形成了固定的交易区域,比如家禽种苗区、菜场、农作物芽苗种子、小吃摊、山货、毛竹场……久而久之有的直接成了地名,比如树场头、牛场头。现在的牛场头是一片工业区,风牛马不相及的地名透露着几百年的历史痕迹和横溪人根深蒂固的大集市情结。好比北京的琉璃厂。

养些家禽是农户的本份,每年适当时候我家照例买二只猪崽和十余枚鸡苗。在家禽种苗区,只见摊主将雏鸡雏鸭装在蒸笼似的笼子里,一层叠着一层。每一屉盒子里有几十只刚孵化出来的鸡苗鸭苗,五颜六色叽叽喳喳萌萌哒,甚是可爱。母亲是选苗的好手,选好公母,公鸡可用来祭祖、母鸡下蛋,还要挑几只乌脚鸡。乌脚鸡补力足,是送礼的上品。选猪崽更有讲究,只是我记不清了。猪崽养上一年多的光景,一头猪长到二百余斤。快到年底时卖给屠宰户,生猪大约二块一斤吧。然后可以置办年货购置新衣。生活大抵如此快乐如此。

大集市也是信息交流日,是亲情的纽带。我的大姑姑嫁到了田黄村,相隔二十里地。每逢一、六大市必来赶集,每次赶集必来探望阿拉阿娘,嘘寒问暖拉几句家常发一些牢骚,然后匆匆离去。从来没有留下吃中饭。嫁出去的女儿也就如此待遇。如果连续二次大市日没有见到大姑姑,阿娘就要牵肠挂肚,有时忐忑不安。
横溪附近的亲戚之间,托赶集的熟人带口信那是传递信息的主要模式。受托的人比现在的快递哥还要敬业,使命必达且纯粹义务。说的都是生活琐碎事,某天去拔花生某天摘茶叶等等。亲情、友情、乡情,民风朴素情真意切尽在大市日。

如今大超市、各类购物节、网购等等贸易形式风起云涌势不可当,稀释消化当地人群的购买力。横溪大市风光不在繁华褪色,那是历史所趋无可奈何。80年代爆棚式的繁荣,恰恰是六百年的大集市撞上改革开放的契机。让经历过的人恋恋不舍回味无穷。横溪大市所体现出的地区性品格精神,忍耐、智慧、勤劳和最朴素的爱,恰恰是中华文明的精华。现在的横溪人民开创了古道文化,打造了最美风车公路,新的时代,新的气象。只要精神在,横溪大市必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丰乐先生
2019年 2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