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针对有轨电车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在学术界及规划设计领域尚存在诸多分歧,主要分歧点在于它和其他轨道交通、巴士的差异度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大运量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一直颇受重视,诸多大城市形成了“地铁为主脉+巴士为支系”的双足模式,其在一定时期内对改善交通状况收效显著。但上述模式的主要缺点是地铁与巴士运量层级差异过大,不能形成连续的城市交通层级体系,更需利用中运量的有轨电车填补介于地铁与巴士之间的不同运量、速度、站间距的交通体系,因此可以引入有轨电车来充分发挥“地铁+有轨电车+巴士”新模式中三者不同速度、运量及站间距的层级组合优势。 虽然有轨电车在速度、运量方面不及地铁(轻轨),但其在建设周期、经济性、搭乘便利性以及促进形成“珠连带状”空间结构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 表 | 各层级公共交通类型适应性对照 Tab Adaptability reference for various levels of public transport 注:表中地铁及巴士选取《城市公共交通分类标准CJJ/T 114-2007》中常用A型车辆与大型公共汽车相关性能指标作为参照。资料来源:笔者结合相关资料绘制。 在不同规模的城市或功能地区,有轨电车有其不同的功能定位与适用性:(1)在大中型城市,有轨电车在公共交通系统中主要承担区域大运量轨道交通的补充、加密及接驳功能;(2)在中小型城市或大中型城市特定功能区,有轨电车可主要承担客运交通系统的主体或骨干;(3)在老城区或中心城区,有轨电车既可以作为城市地铁系统的补充及接驳功能,也可以作为该地区的主体交通,形成相应的城市交通廊道空间。概括而言,有轨电车交通在服务地区及路段方面,主要适合于人员密集、对运行速度要求不高、短距离出行比例较高、对道路景观及出行舒适度要求较高的交通走廊,这些走廊一般位于城市旧城区、中心城区、特定功能区或城市主要轨道交通走廊的加密及接驳路段。 交通可达性是联系城市交通、土地利用与空间发展的关键性介质要素,其也是评价城市用地性质、规模、开发强度以及空间布局等合理性的重要方面。本刊2018年第11期刊登的《有轨电车沿线城市空间可达性优化策略研究》(作者:钱才云、陈佳灯、周扬、刘旭)一文,利用ArcGIS技术对南京河西有轨电车沿线地区进行了不同可达性时间圈层的测度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开发强度以及用地混合度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并剖析相关问题,进而对促进城市土地存量挖潜与空间集约化发展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第一,统筹优化有轨电车沿线整体土地利用结构; 第二,动态调整以耦合发展需求; 第三,加强有轨电车沿线腹地开发利用。 ▲ 图 | 河西有轨电车1号线沿线整体研究范围 Fig The research area along the tram line 1 in Hexi area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