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去年,有一条日本新闻震惊了中国互联网。 已经74岁高龄的母亲和49岁的儿子一起住,儿子在家整整宅了40年,自从小学3年级之后,就几乎没出过门。 一天,母亲因为身体不好在家里的厨房摔倒,儿子却不知所措,没有找人帮忙,也不知道叫救护车,眼睁睁看着母亲的身体一点点凉下去。 甚至当尸体开始腐烂发臭,儿子也只是用纸巾堵住鼻子。他和母亲的尸体相处了整整半个月,直到哥哥和妹妹回家看他们,才发现母亲已经死了。 在家宅了整整40年,儿子已经完全丧失了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 日本专门为这样的人发明了一个名词:蛰居族。主要指那些脱离社会、有些自闭、几个月甚至几年也不出家门的人。 他们窝在家里,有些人还是自己单独居住,甚至连自己死了,都可能好几个月之后才会被人发现。 Sumito Yokoyama于2017年9月在他的公寓去世,直到两个月后被他的家人发现。 现在日本有54万青壮年成为蛰居族,如果算上40岁以上人群,情况只会更严重,至少有100万人处于隐居状态。 也就是说,日本有百分之一的人和整个社会处于失联状态,有一份专门报道蛰居族的报纸说,这其中有34%的人「隐居」已经超过7年。 02 有一个叫佑都大西的日本蛰居族,今年才19岁,却已经足不出户长达3年之久。 这个年纪的男孩,本来应该在大学里享受自己最美好的校园时光,如果不够幸运,也可能已经开始为生活奔波辛劳。 但对佑都大西来说,这个十几平米的卧室就是他生活的全部,白天睡觉,晚上上网看漫画,这样的生活偶尔过几天可能很爽,但他却整整过了3年。 而他成为蛰居族的原因也让城叔人差点惊掉了下巴。 15岁那年,他还在上初中,一次考试不及格再加上竞选班长失败,他深感耻辱,开始把自己关在卧室里,一关就关了这么久。 「我知道自己这样不正常,但我一点儿不想改变,因为这样才让我感到安全。」 像佑都大西这样的蛰居族在日本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的生活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Riki今年30岁,已经在家待了3年。就这样一个小小的房间,杂乱不堪,堆满了漫画书和零食,只有铺着床铺的那一小块地方是空的,能让他躺上去睡觉。 他甚至连客厅都不想去,这个房间是他的全部天地。 Chujo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歌手,但却遭到家里人的大力反对,他一开始选择了妥协,在一家公司上了两年班。 但在承受了太多工作压力和心有不甘之后,他最后还是决定把自己锁在房间里。 48岁的Kazuo是个隐居了7年的「资深」蛰居族,他在房间里一般就是看看书,听听爵士乐。 他还是个重度强迫症,每餐只吃250克米饭,盛饭的时候,要拿个电子秤在下面量着,一点都不能多一点都不能少。 这些照片都是摄影师Maika Elan专门进入这些蛰居族的家里拍摄的,既有年轻的学生,也有工作多年的中年人。 她说,在没有了解这个群体之前,她觉得这些人只是在给自己的自私和懒惰找借口。 但和他们相处之后,她觉得,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因为恐惧感而陷入困境,他们心里知道这是不对的,但那种错位的安全感让他们迟迟不想改变。 ![]() 不要以为蛰居族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国内也有很多「家里蹲」、「啃老族」,甚至香港的「隐蔽青年」问题,也已经到了和「蛰居族」差不多的地步。 据了解,香港大概有2万名15-20岁的隐蔽青年,他们既不上学,也不上班,长年呆在家里,到了和社会脱节的地步。 ![]() 小智在家隐居两年 蛰居到最后,不但会受到外界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自己来说,这样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影响的是自己的生命乃至整个人生。 也有人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特点,这世上有勤劳拼搏的人,当然也就会有懒惰无用的人,何必勉强呢? 但其实蛰居族被鄙视是因为本质上这是一群在逃避的人,就像日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里说的,逃避到极限,那不就死了吗? ![]() 如果你找到的真的是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那即使是蛰居,也可以过得很好。 03 就像大原扁理一样,因为过着「上班两日,周休五日」的轻型蛰居生活,一个日本人,在台湾一度成为热议话题。 大原扁理今年33岁,普通人这个年纪可能正在事业上升期,但他已经过了8年做2休5的退休生活了,今年是他蛰居的第8年。 不买房,不买车,也不用手机,但这不是因为他太穷,而只是因为,这是他喜欢的生活。 ![]() 留着干净利落的寸头,却没有剃掉络腮胡。戴着黑框眼镜,穿着一件简简单单的白T恤。 大原扁理看着像个文艺青年,其实他只读到高中毕业就没有上学了。 那时候,他像个常见的蛰居族一样,缩在家里,生活全靠父母救济,很少和外人沟通。 但3年之后,他过够了这样的生活,为了戒断自己的依赖心理,他干脆来到首都东京打工。 ![]() 工厂职工、书店店员……他在这里做过很多工作,但大城市的生活比他想象得还要困难。 每天都工作超过12个小时,一个月最多赚20万日元(约人民币13000元),听起来不少,但付了房租、水电煤气费、日常开销之后,他还是得缩在又小又挤的出租房里,两手空空地过下半个月。 在日本,月收入在25万日元以下的,都属于低收入群体。 ![]() 穷忙的生活让他很痛苦,辛苦赚来的钱全都用来交租和日常消费,却根本换不到快乐。 每天下班回来,连煮饭打扫都没有精力,大原扁理越来越觉得,这样的生活对他来说太勉强了。 在忍受了一年半之后,他终于想通,搬到了租金便宜的偏远郊区,每周只工作两天,一般是照顾重度残疾病人,赚够自己觉得够花的钱就好。 剩下来的时间,他就可以用来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比如看书和写作。 ![]() 为了节省开支,大原扁理出门只靠步行或者自行车。他还从书上学会了怎么吃各种野菜,出了家门就是大片的农田和野地,一年四季都不缺蔬菜吃。 艾草是最常见的,采回来晒干腌好,是吃面时绝好的佐料。 ![]() 金针大概6月的时候开花,在它还是花苞的时候摘下来,只要有芝麻油和胡椒盐,就能做一道自己最喜欢的菜。 ![]() 他发现这样的生活格外适合自己,等到隐居第五年的时候,他写了一本书,记录自己的「退休生活」,没想到一下就火了,大原扁理从一个一文不名的穷小子,一跃成为了畅销书作家。 ![]() 但他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因为他很喜欢这样的生活节奏。 2016年,大原扁理从东京搬到了台湾,他想试试,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他的隐居生活是不是也能过得下去。 现在他已经在台湾住了两年,租的房子也在郊区,房间不到20平米,除了简单的床、书桌和衣柜,几乎没有其他东西。这个房子没有配厨房,每个月房租不到1000元。 ![]() 隐居的时间久了,大原扁理似乎更有心得了。只穿白色的衣服既便宜又省事,不用再烦恼搭配。 ![]() 不想出门的时候,面包和泡面是他的最佳拍档。 ![]() 自己简单做一个蔬菜沙拉也很健康。 多看看路边,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 当然,大原扁理不是为了省钱而省钱,因为赚得少花得更少,他反而能存下钱来,等攒够了钱,就选一个地方去旅行。 虽然现在看似过得清贫,但和以前相比,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 04 大原扁理说,把眼前的事做好,吃好每餐饭,让自己活下去,不造成任何人的困扰,你活着就已经有意义了。 他不怕孤独,更不怕一个人死去,因为那是很久以后的事了,他现在很幸福,这已经很珍贵了。 ![]() 蛰居族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跳脱出来的勇气。但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人,在帮助这些迷失在自己房间里的人们。 就比如「租赁姐姐」这个群体,甚至引起了BBC的注意,她们是一群温柔的小姐姐,定期上门为常年闭门不出的蛰居族们提供服务。 小林鹤太郎已经在自己的房间里待了 10年,而且拒绝说话,「租赁姐姐」Ayako就耐心地写信跟他沟通,希望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 ![]() 年纪小一点的,带他们出门喝咖啡、打游戏也是很好的方式。 她们既像心理医生,又扮演着亲近的家人的角色,一点点融化这些人心里的坚冰,让他们回归正常生活。 ![]() 大部分蛰居族其实过得很痛苦,生活是自己的,麻烦总要解决,极端逃避没有用,即使逃避10年,问题还是在那里啊。 但如果你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过得从容自得,那无论是隐居避世,还是辛苦工作,生活都会给你好的回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