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山西省的省会,简称“并”,别称“并州”,古称“晋阳”。中国古代著名的“龙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是一座具有4700年历史,2515年建城历史之“控带山河据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制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 晋阳具有2515年的建城历史,它曾经在中国古代七次为都,所立朝代时间长短不一,但是它在古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是或为北方少数民族割据政权的都城,或为中原汉民族政权的陪都,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晋阳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它的地形地貌所决定——易守难攻! 高洋 公元550年东魏高欢的儿子高洋废东魏皇帝而自立,建立了北齐王朝,北齐时都城虽然选在邺城(河北省邺县),但是高洋首先把古晋阳城立为“霸府”,这就是曾经太原市号称“霸府”的由来。作为其都城或者陪都进行着有效的控制。这个陪都往往就是当时高洋政权的政治中心,这就可以说明当时的晋阳古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性! 秦代置36郡,太原郡是其中之一,所以太原郡的前身是古晋阳城,春秋时期是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但也是高洋父子的创业基地。北齐统治者将晋阳古城作为陪都以后,北齐的历代帝王多居于此,并且是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还在晋阳城西边开凿天龙山石窟,建造蒙山大佛,新建一座远近闻名的“晋阳宫”。所以我们说古晋阳城就是北齐政权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春秋末期晋国公室式微,出现了范氏、中行氏、智、魏、韩、赵“六卿专权”的局面。六卿之一赵简子,为了在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遂命其家臣董安于在公元前497年选择“太原盆地”北缘,晋水之阳修建了一座坚固的军事堡垒——古晋阳城。赵简子利用古晋阳城的战略优势以及地理位置,曾经联合智、魏、韩三卿打败了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两家,基本掌握了晋国的实权,其子赵襄子在晋国四卿的“晋阳保卫战”中又联合魏、韩两家,关键是赵襄子的门客张孟谈做为说客,给魏、韩两家讲清楚了唇亡齿寒的道理。所以三家合作一举歼灭了专横跋扈的智家。 李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太原被称作“北京”。是名副其实的大唐“陪都”,并且是唐朝声名远扬的“龙兴之地”!李渊父子在此起兵,用三万精兵,用三个月的时间攻入长安建立起大唐王朝! 太原,古称的晋阳。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久负盛名的城市,过去太原虽然历经一次次重建、兴盛和毁灭,也遭受过改朝换代的磨难,但是太原人民在几度兴衰中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以及丰富的文化,至今影响中国几千年,今天在太原市建城2515年之际,我们不仅要挖掘和保护晋阳古城遗址,发展旅游经济,同时还要注意总结和弘扬古晋阳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太原市的经济发展。 太原作为一个“府”的历史存在,超过1200年,太原作为一个“郡”的历史存在超过2200年,太原作为一个“城”的历史存在超过2515年,可以说是太原市2515年的建城史。也是一部隽刻在甲胄之上的战争史。比如说发生在公元前455年——453年春秋时期的“晋阳大战”,发生在西晋时期的“晋阳保卫战”,以及发生在十六国时期的北周攻打晋阳之战等等。足见其在古代历史中的战略位置之重要性! 历史上,太原曾经有过六个不同的名称即大卤、大原、太原、大夏、并州、晋阳。据《水经注》记载:“太原一地之名,其实同也。”清代学者认为太原肇始《禹贡》“指原野之统名,晋阳出于春秋末期实为城邑之名号。”所以我们认定太原市的建城年代,一般是指晋阳古城的实际创建年代,从目前大量的历史资料分析晋阳古城的准确建造时间是鲁定公十三年,即公元前497年,至今有2515年的建城历史。 为人们所熟悉的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经过中亚通往南亚、西亚及欧洲、非洲的贸易通道,你可知道无论是陆上的丝绸之路还是草原上的丝绸之路,晋阳古城都是一个重要的交接点!北齐时期,晋阳在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明的节点上,与各国人民在政治上互信、在经济上融合、在文化上包容,作出过重大的历史贡献。在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出土的北齐墓藏中发现的精美壁画就可以回答我们好多问题。 我们挖掘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知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彰显太原人民的美好品德:尚武,直率,厚道,包容等等。因为太原地处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点,很多少数民族人民都慢慢地被我们汉民族同化了,并且融入了我们汉民族大家庭,你说我们太原人值得不值得讲一讲呢?尤其是太原人这种包容的性格,是我们汉民族的“天性”!关键是它表现在不排外,谁来到我们这块土地上都可以与他及他们和睦相处!现代社会太原市常住人口达550万,其中外来人口达100余万,四川人、河北人、河南人、安徽人、浙江人、福建人,太原人与他们是和睦相处,亲的好比一家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太原人包容他们!太原(晋阳)人的厚道是全国人民都知道,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用,当客人来到他家那是倾其所有,心里想的就是一定要把客人招呼好,难得这不是事实吗?这种天性是教不会的,在母亲的肚子里,或者说在汉民族的血统里天生就有,这一点到过太原市晋源区的任何一个村,你都能体会到。待人热情,厚道确实如此! 学习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相关的历史知识,目的是明确的,为现代经济发展服务,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财富,用古人的美好精神去鼓舞大家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山西省的经济转型发展贡献我们有限的力量,这是每一个山西人应该考虑的实际问题。这也进一步证明一个伟大的人物说过的一句话:“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多么的正 确! 作者:王恭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