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宫中有个“痕玉”为何它经受磨难,一旦剩下的都是宝贝!

 历史解密坊 2019-02-26

在清乾隆时期,有一种叫做痕玉的“舶来品”,逐渐成为皇室贵族们的新宠,尤其是乾隆皇帝,对这种东西更是爱不释手,称赞有加,还曾大量的收藏和制作。但可惜的是,乾隆的痕玉有一大弊端,而且还天生的磨难重重,它究竟有什么弊端,受到了什么磨难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揭秘之前,有必要先说一下,什么是“痕玉”,这是一种来自中亚等国的玉器,全称为“痕都斯坦玉”。而痕都斯坦,其实是一个国家,即16世纪在中亚地区建立的莫卧儿帝国。乾隆时期的大清国力强盛,所以莫卧儿等中亚国家,也时常来朝觐,这种玉器也就被带到了清宫。后来,乾隆皇帝收到的这类玉器越来越多,所以就将它们统称为“痕都斯坦玉”。

小编需要重点说的是,在清宫之中不乏精美的玉器,而且收集到的历朝历代的美玉,也是不计其数,乾隆为何偏爱这“痕玉”呢?其原因也正是它的弊端所在。中国人制玉,多为礼器,而来自中亚的“痕玉”,则多为实用器,如碗,杯,壶,盆等等,因为他们认为玉器可以避毒。另外,为了方便使用,他们采用雕刻和打磨的方式制造,这也就带来了“痕玉”的弊端——纤薄。正如乾隆说的那样,“薄于纸更轻于铢”,“抚外影瞻内”。

比如这件碧玉金丝盘,它是用一整块玉雕刻而成的,而且透过它,还能清晰的看到人影。另外,在盘内不仅雕刻出了含苞待放的莲花,而且还篆刻了乾隆的题诗,以及玺文,可谓是巧夺天工的雕刻技法。但是需要牢记的是,好东西是注定不可多得的,因为要做到轻薄,所以每一件成品的背后,都是几十个上百个的废料。而且,痕玉还有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不能留有雕刻的痕迹,必须要做到宛若天成一般,否则也是废料。

由于痕玉是实用器具,所以也就会经常使用,比如,泡杯茶喝壶酒,或者是盛碗汤打盆水等等。因此,时间一长也就会被磨损,往往很多痕玉还没被磨损之前,就一不小心给碰烂了,或者是手一滑掉地下,啪的一声碎成渣了,而乾隆皇帝的心也都快碎了。所以到后来,乾隆干脆就不用了,将它们全部收藏在乾清宫和圆明园内,并时常观赏,可谓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让乾隆万万没想到的是,乾清宫竟然突发大火,将它毕生的收藏几乎都烧完了,其中就包括大量的痕玉,虽然玉器耐高温,但是轻薄的痕玉,可禁不住这高温持续的灼烧;而他收藏在圆明园的痕玉,同样也难逃厄运,被英法联军的一把火烧得精光。另外,制造痕玉的中亚国家,也在往后的百年内历经风云变幻,所以也很难再制作出,像乾隆时期那样精美的痕玉了,故此,现在能完好保存至今的,也都成了稀世珍宝。

痕玉一开始也分优劣,可是到后来,竟变成了剩者为王,残酷的生活是公平的,也是不公平的,而我们只能选择接受。

小编不由的想到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为她与这“痕玉”还真颇有几分相似,也许越是脆弱的东西,就越惹人喜爱,而越喜爱的东西,也就越会受到小心翼翼的保护,而脆弱的东西,却又注定很容易香消玉损。但不管怎么说,能有这些痕玉能保存至今,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