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启示人们居安思危

 凌云悟道 2019-02-26

《易经》是我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部巨著,被尊称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易经》亦被称为群经之首,它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它是诸子百家的开始。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居安思危这则成语讲的是处在安定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产生的危难祸害的情况。人们用这个词比喻要提高警惕,以防祸患。其哲学寓意就是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

 “易”是万变,“经”是常法,《易经》阐述的是如何看待多变的人生和世界。它展示了一个无限宽广与丰富的世界。应该说,《易经》是哲学,是一种思维模式。

《易经》用通古达今的哲学思想和完整的符号体系,诠释了人生福祸凶吉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上求宇宙本体而知天命,下解人生命运而趋吉避凶。学会《易经》的义理,可以懂得如何做人处世,居安思危、察微知己,观天道以安排人事;在重大抉择上,还可以利用《易经》的象数来占卦,提供既善意又重要的启示,不仅自助还能助人。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而那部让他把绳子都翻断的书简,就是《易经》,他还感叹:“假我数年,吾学《易》,彬彬矣。”清末的思想家章炳麟先生年轻时对易经不以为然,但有了人生阅历后,他说:“不学易,则终生不能无大过,而悔吝随之。”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老师则认为,三十岁学儒家,活得自信;四十岁学道家,活得自在;到了五十岁学点《易经》,乐知天命。

《易经》作为一部形成于殷周之际的占筮之书,其目的是为了引导人们防患于未然,化险为夷,趋吉避凶。因而,在其卦爻辞中,包含了较为深沉的忧患意识。《易传》把这种意识概括为“明于忧患与故”。《系辞传》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明于忧患与故”,就是使人认识忧患所在及忧患之因,这就是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居安思危”。《系辞传》曰: “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意思是说,凡是衰落的,都是由于过去曾经荒淫腐败;凡是灭亡的,都是由于过去曾自以为平安无事;凡是败乱的,都是由于过去曾自以为治理得宜。因此,君子安居而不忘倾危,生存而不忘灭亡,整治而不忘败乱。这样才可以自身安全而国运常新。这是叫人对自己的处境和现状,时刻抱有警惕之心。

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孟子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把它概括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真正作到居安思危,并非容易之事,须从细微处着眼,时时惕惧,防微杜渐。《周易》特别强调“几”和“知几”。《系辞传》曰:“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意思是说,《周易》是穷究幽深事理而探研细微征象之书,只有穷究幽深事理,才能会通天下的心志;只有探研细微征象,才能成就天下的事物;只有神奇地贯通《易》道,才能不须急疾而万事速成,不须行动而万理自至。

“几”即“微”,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苗头或萌芽。《周易》认为,苗头或萌芽虽然“微”而似无,但却能够预示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是吉是凶。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言传》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早辩”即及早察觉,也就是“知几”。能及早察觉,就能防患于未然。

可否做到防患于未然,并不单纯是一个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德性修养的问题。《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大意是君子整日进德修业,到晚上还惕惧反省,就不会有什么灾害临到自己。可见,防患于未然的关键是谨慎自守,提高道德修养。用《象传》中的话讲即“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孔子就是在这一层面上特别彰显其忧患之心的。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泛通六经,尤长于易”。正是在《周易》忧患意识的启迪下,他提写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成为中国历代仁人志士自强不息,担当道义的自警格言。

我们现在学习《易经》,要从中领会先哲的智慧,其蕴含的哲理启示我们安不忘忧、处安思危、居安虑危、未雨绸缪。要有忧患意识,不能高枕无忧、及时行乐、麻痹大意,不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在安逸的时候想到危险,要勤俭节约,不能奢侈。在安逸的环境里,要时刻警惕危险降临。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联系我们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们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也要强调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要注重防范和化解风险,战胜风险挑战,乘风破浪前行,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