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新世相 的第 843 篇文章 Sayings: 今天聊一个同事林小四恍然大悟的瞬间: 总有一个时刻,父母特别着急催我们结婚。 这时刻,就是父母失去自己父母的那一刻。 面对父母的期望,大部分的我们,既不能彻底和父母对抗,也不能完全听从父母的安排:很痛苦。 但同事林小四从自己的经历中,得到了新的感悟—— 虽然我还是不会结婚,但我理解了父母的催婚。 这个明星的一段话 让我突然不再讨厌父母催婚 作者:林小四 去年我曾因为我妈的一句话,一个多月没理她—— “你赶紧回来结婚,别再让我操心”。 一听到这种话我就烦躁。所以已经有两三年,我妈没这么命令过我了。 那次是我姥爷去世后不久,我妈告诉我,我堂妹怀了孕,说完就给我甩了这句话。 我当时特生气,就说:她怀孕我恭喜就行,这和我结不结婚有什么关系? 然后挂了电话,一个多月没打电话。 我当时以为我妈受了堂妹的刺激才催我。但昨天看高亚麟(《家有儿女》里的爸爸)和女演员焦俊艳说的一段话,明白了真正原因。 一 31 岁的女星焦俊艳,没结婚也不想结婚,觉得老了和一群朋友去养老院挺好的。 她和朋友高亚麟一边吃饭,一边聊天。说起人为什么要结婚。 她说:“如果我是个独立的个体,没有爸妈,没有亲戚朋友,没有亲人对自己的诉求和期望。 觉得要放弃什么也可以。” 但正是有了父母的期望,才有很多事不敢做。 因为还是希望做一个在父母眼里,很好的人。 其实我们大部分年轻人和焦俊艳一样。 在自己想做的事,和父母的期待里挣扎—— 不想结婚,不懂人为什么要结婚。但不懂父母为什么就是不明白自己,还要逼婚。 高亚麟当时回答了一句让人很难理解的话: “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父母在,比如你今年三十,你不会琢磨;你六十都不会想。 因为你老觉得有一堵墙,挡在你和死神面前。你看不到死神。 父母一没,你直面死神。” 父母经常唠唠叨叨,因为他们直面死神,觉得日子不够了,怕自己步子赶不上。 但想做还没完成的事。 袁姗姗的爸爸听得直点头: “父母没去世时,我没这个压力,当看到父亲去世,我在想我很快也要走这步路。没有看到时,好像无所谓。” 这中间一下子戳中我的,是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事: 我有点明白我妈在姥爷去世时,突然开始催我婚。 我姥爷下葬当天,我和我妈视频,有一刻我妈脸挪出手机镜头外,小声嘀咕: “我能怎么办呢?你姥爷都到岁数了啊。” ——妈妈没有爸爸了。 当爸妈失去父母的那一刻,他们一眼看到了自己的人生尽头。 父母失去依靠的那一瞬间,如果我的孩子失去依靠了,他们接下来的人生该怎么办。 他们控制不了自己的担心。 于是,我姥爷去世后不久,她就再次催我结婚。 直面死神后,她想做但没完成的事,就是看到孩子生活有着落—— 结婚有依靠,生活不再漂,工作也稳定。 湖南卫视《我家那闺女》 二 我回想了一下自己的生活,父母第一次感到害怕是什么时候。 ——是想像不到我们的生活里,即将会出现什么困难的时候。 有个出国留学的朋友说,自己每次离开家,或者在家时,妈妈谈得最多的,就是具体出行时的困难: “这么大的行李箱,两个,你怎么拎啊!妈妈好心疼。” ——或者是觉得我们困难,但知道自己帮不了什么的时候。 我外出多年后,我妈最担心我的,也是离家的、回家的路—— 我们要拿很重的行李,要坐很长时间的车,要见到很多陌生人…… 而等我到了北京,她知道我要一个人生活,也知道我没人照顾。但她却帮不上忙。 这时候她会更害怕。 ——而想不到自己不在了,孩子该怎么办了的时候。 是他们最害怕最无力时。 你总能听到他们说:我们不能陪你一辈子,等我们走了,你一个人谁照顾? 有个朋友说,自己有次工作到很晚才回家,已经没公交了,爸爸就来接她。 手上还拿了个军大衣给我套上,边套边说:“不能一辈子都要爸爸来接啊。” 他们解决自己害怕、无力的方式,就是跟孩子们说—— 回来吧回来吧,回来起码有他们兜着底; 或者,嫁人吧结婚吧,他们不在了,起码有人陪着走。 三 面对父母这样的期待,我们应对的方式往往是对抗。 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觉得把父母的期待,理解成控制,或者束缚。 我们不理解父母的担心,父母也没法更好表达自己害怕背后的无力。 我们“不听话”,父母就很暴躁。 读者 @Mars 说,自己刚毕业,就想开个健身工作室,把想法一说,爸妈就暴跳如雷。 一开始很担心—— “你这个不稳定,以后老了没有保障。” 然后给建议—— “你最好还是去当老师,不赔钱的买卖。” 实在不听话就开始否定—— “你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刚出社会,搞东搞西的干什么。” 父母不是非要用这种方式,但实在控制不了自己的担心和忧虑。 有时候直接开始阻拦。 Mars说,他当时也没钱,爸爸就拦住所有亲戚借给自己。 他当时请的装修健身房的叔叔,爸妈没问他,就直接替他拒绝。 甚至,他妈还四处拉着他去相亲,觉得男孩子,有了媳妇儿,心就会稳定下来。 最崩溃时,Mars每晚忙到睡四小时,还天天要听电话那头妈妈的叨叨:你要不要当老师?什么时候回来结婚? ——大部分人在这会儿,就和父母背道而驰,有了水火不容一样的矛盾。 你执拗地要做自己喜欢的,你父母偏执地想让你听话。 但你总会在这过程中,看到他们的真实意图:让你未来有所保障。 朋友铃铛快毕业时,不听家人劝,放弃公务员和国企,去了一家互联网公司。 工作后第一次回家,说什么家人都能把话题拉到这件事情上。 她夸汤炖得好,妈妈就说:“你非要去那么远,在家多好啊。” 有一天爸爸回家晚了,也喝多了。铃铛正看电视呢,爸爸突然盯着她,一会儿后说:“你以后怎么办啊。” 回房睡觉前补了句:“我再辛苦点,多赚点钱。” 铃铛知道爸爸是想给自己留个退路。 其实有很多人卡在自己想做的,和父母的期望之间,很痛苦: 自己想做网红,但父母觉得这是不务正业; 自己自媒体创业,但父母变着法的让他回家做老师; 自己三十多了还单身,父母觉得居无定所很可怕…… 这痛苦在于:我们想要的和父母期待的背道而驰,但同时也知道父母是为我们好。 我不知道自己是孝顺,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 觉得在这两者中间犹豫徘徊。 四 真正有力的、有效的对抗,是你用行动告诉他: 他们害怕的,你都能解决。 你可以过得很好。 有时候经济能力是最好的证明。 Mars做健身房时,父母一直反对。 他一气之下,工作室所有的装修,宣传,拿合法经营牌照,都自己一个人来。 那段时间,他每天熬夜,每天只睡4个小时。 工作室开了一年后,他拿出了妹妹上大学的3万学费,还把她接下来一学期的生活费一次性打给了她。 后来有次爸爸去他的健身房,拿起他一张名片揣兜里,说:“有时间也给我做一个健身规划。” 很多时候我们鼓着情绪和父母吵,拿所谓的新观念和父母对抗。 但其实,父母担心的是:“没有他们,我们怎么办?” 他们需要我们能过得好的方法论,或者能过得好的事实。 比如,在他们不熟悉的地方,陌生的领域,我们能做得更好。 读者@铃铛说,父母真正开始放心,是他们去北京看她。 去年十一,她给父母买了机票,带他们在北京逛。 坐地铁时,爸爸拿出老花镜研究地铁线路,而她非常熟悉地拿出手机导航,边走边笑话爸爸: 连高德地图都不会用。 但内心是骄傲的,终于轮到我们做他们的引路人了。 回去后,他们就跟亲戚们说北京多么好,以后可以去养老。 其实我们总是对父母说:我都这么大了,你不要干涉我。 但对父母来说,儿女成年,是一件需要被证明的事—— 你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就要证明自己有做成事的能力。 五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成熟到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也确实是—— 我们一个人选择工作,一个人在外养活自己;一个人失恋谈恋爱,一个人跨过一些生活的坎…… 然后觉得自己准备好了一个人面对人生。 但其实,父母在时我们心底里觉得还有依靠,而他们真正离去时,我们成为自己的主心骨。 那些曾经挡在我们面前的人,一个个倒下前,嘱咐我们: 你要工作稳定,生活安宁,婚姻幸福。 然后我们才意识到这尽头是什么。 其实,真正准备好面对人生,不是年龄越来越大。 而是我们在行动上说服了父母: 没有你们立在我身后,我就是自己的支撑。 晚祷时刻: 对父母来说,儿女成年,是一件需要被证明的事—— 你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就要证明自己有做成事的能力。 活得好看, 不是为了父母, 而是证明自己可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