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具备文化底蕴的综艺节目升温不断,在电视荧幕上形成了一股“清流综艺”的别样风景,因其节目风格高雅且有着高级质感和文化底蕴风采所以被大众冠上了“文化综艺类”节目的美誉。 主持《中国诗词大会》的董卿,其文学知识储备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中还有选手用清代文学家涨潮《幽梦影》中对美人的标准来称赞董卿,选手说:“美人当以玉为骨雪为肤,芙蓉为面杨柳为姿,最重要的是以诗词为心,您是我心中标准的美人,您美的清新隽永。”在2017年董卿又以制片人和主持人的双重身份为大家带来了新的节目《朗读者》,随着当下《朗读者》第二季的热播之际,在以下文字中,我想透过《朗读者》这样的一个节目从即兴语言表达的角度去分析一下主持人董卿的表现。 董卿的主持风格大气端庄,优雅从容,清新隽永,再加上主持节目时始终保持的微笑和动情时的泪光,十分符合《朗读者》这档节目的内在气质和节目风格。 很多具备传媒知识素养的人都有这样的观点:与其说《朗读者》是一个综艺类节目,不如说是一个访谈类节目,我也这样认为。 先让观众充分理解朗读者的内心世界,在体会朗读者演绎所流露出的情感,《朗读者》先解读,后朗读的故事展现方式非常完美。两者相较,我觉得其节目的核心是董卿对朗读嘉宾的采访过程而不是受邀嘉宾的朗读过程(当然嘉宾朗读的过程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观众不是基于在嘉宾朗读之前就已经对嘉宾有一定的了解和朗读文本背后的故事和与朗读嘉宾之间情感上有哪些关联的基础上,我相信 朗读者在节目效果和收视率上一定会大打折扣 。也无法真正意义上用动人的故事,文字,语言去打动观众,正是因为有了访谈过程这个里子和嘉宾朗读的这个表现,两者表里如一,相得益彰的结合才有了《朗读者》的成功。 按照即兴口语表达的语境要求透过《朗读者》这档节目来评价董卿的表达可以说是绝大多数以规范用语为主,偶尔会存在一些“日常口语”的表达但这种表达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日常化口语的表达也夹杂着规范用语的色彩于其中,而这种“日常口语”表达的加入会让节目显得“高而不冷”更接近生活或也会不失其时的起到一定的幽默效果。按照即兴口语表达的生成性来划分,我认为董卿的表达是以次生口语为主,她一定是有提纲、草稿或台本做依据的,其语言也一定经过准备、经过提炼的。但在访谈过程中因其访谈内容的不确定性也会存在一些原生口语的表达。 即兴口语的表达过程分三个步骤:思维、言语和表达,这三者互相依存又连贯。《朗读者》每一期节目都有一个主题词,这个主题词也就奠定了每一期节目的主题内容,董卿身为主持人对节目进程的把握都不会偏离主题,思维是言语化和表达的基础,言语化是过程,表达是思维和言语化的最终结果。董卿在《朗读者》节目中的表现在即兴思维的流程度方面可以说是很值得称赞的,在采访和主持时董卿的思维清晰,逻辑缜密,言语化过程准确,表达规范,其主持时端庄大气的风格和娓娓道来的讲述感和恰如其分的感性言语与那些口若悬河,口吐莲花的主持人尤有胜之。这种主持时的表达吸引着每一位观众,让我们在观看节目时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享受与感动,在主持节目之前董卿肯定会针对受邀嘉宾联想,制作一些节目内容,做一些准备功课,所以在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转化过程中董卿会调动自身的一些准备功课和日常积累去把握节目进程,使节目有条不紊的完成,董卿在这方面的表现也很到位,我身为一名播音生对此也有种由衷的钦佩。 上文提到我认为《朗读者》本质上是一个访谈类节目,所以从即兴口语的特征来看,采访过程中必定会伴随即兴口语时境突发性的发生这种情况的出现加上主持时即兴口语存在的一维性也会给董卿主持时增加一些难度,需要董卿在主持时加入认真的思考并从脑海中选择合适的词,正确的音去完成准确顺畅的表达。 1.《朗读者》每一期的开场白都会引用一些文人的名篇佳句并加之言语化的配合处理形成顺畅易懂的口语表达,就像董卿说过:《朗读者》是将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倾诉一般。这种形式也体现了即兴口语组织的原生态性。 2.每一期的确切主题也为每一期节目奠定了情感基调和语境,确定了语言内容框架,不过不同的嘉宾不同的故事展现出来的情感也有所不同,通过这种不同演绎同一个主题更加增添了《朗读者》这个节目的魅力。这体现了即兴口语应用的情境性。 3.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在舞台上的提问肯定不是在台下都事先准备好,然后在提问过程中像机器人一样抛出问题,需要做的是对嘉宾的生活履历做出一些了解再加上日常的一些知识储备在台下先联想准备然后在舞台上激起嘉宾的说话兴致并伴随访谈过程的深入去设计一个又一个有质量的问题再引导嘉宾把内容说清楚,讲明白。但在访谈过程中董卿的访问有些提问内容也是经常出现的,比如: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什么文章呢?为什么会选择朗读这篇文章呢?这是由节目和口语表达的需要决定的,也体现出了即兴口语的一些套路性。 4.每当节目进程达到感人之处,董卿也被感动,情至深处,她眼中也会泛起泪花,这不是矫揉造作而是真真切切的真情流露,这中表现也感染了每一位观众,从故事中、从语言中达到了主持人与观众的共鸣,让节目更加真实可感。这体现了即兴口语使用的具象性。语言是一门艺术,而即兴口语的表达是语言艺术的升华。 生活中朗读文本触手可及,朗读者人人皆是,可朗读的声音在哪里? 作者|李中力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大二学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