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伉俪 托起徽州第四雕

 洁洁赢 2019-02-26

  说起徽派建筑,不能不提到“徽州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作为徽派风格的传统雕刻工艺,“徽州三雕”以技艺精湛、世代传承,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收入国家首批非遗名录。而如今,在徽派建筑发源地的黄山市,人们提到徽州雕刻,“徽州四雕”往往会脱口而出。徽州竹雕历史较久,但成为徽州雕刻第四雕是近些年的事,其标志是一件名为《竹林七贤》的竹雕笔筒,2006年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这也是故宫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收藏的首件现代竹刻艺术作品,而且作品出自名不见经传的一位“70后”年轻人之手。

  这位年轻人叫洪建华,出生在黄山市徽州区的一个小山村。家前屋后多竹,洪建华从小就喜欢在竹子上刻刻划划。初中毕业,他跟着舅舅学木匠,只喜欢打家具刻些花鸟虫鱼的活,其他的木工活总提不起兴致,不得不半途而退。此后几年,洪建华遍访当地有名气的木雕、砖雕艺人,白天拜师学艺、临场观摩,晚上则潜心钻研《竹刻》等专业书,对着图谱边看边试。

  为了生计,洪建华到岩寺城区一家木雕家俱工艺厂打工,并在这里结识了后来成为妻子的同事张红云。1989年,洪建华与张红云离开了工艺厂,用仅有的300元积蓄,在岩寺租了间10多平方米的房子,开了家竹雕夫妻作坊。

  “那段亦徒亦工的打工经历,对我影响很大。 ”洪建华说,砖、木、竹等不同材质的雕刻技艺,各位师傅不同风格的雕刻手法,让他兼容并蓄,形成了技艺独特、自成一体的雕刻风格。作坊开张后,洪建华夫妇将“徽州三雕”的透雕、浮雕、线雕等传统技法,一一用于竹雕试验,并悉心钻研几乎失传的高浮雕技法。很快,洪建华夫妇的竹雕作品以厚重的人文题材、精湛的镂雕技艺、精美的构图造型,吸引了许多商家和收藏者慕名而来。 “创业之初,北京一位老板开出5万元月薪,邀请我去首都发展。尽管在当时诱惑很大,但我还是谢绝了。 ”洪建华说,自己选的路就要坚持走下去,何况离开了家乡这片徽派艺术的沃土,就会像失去根的竹子,根本无法在艺术上有所进益。

  从狭小简陋的夫妻作坊,到拥有30多名学徒的创作传承中心;从普通的乡村艺人,到双双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洪建华夫妇的名气越来越大,作品数十次在全国性展览中摘金夺银,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等收藏。然而,洪建华夫妇始终把传承和光大徽州雕刻技艺的责任记在心头,从未放下过手中的刻刀,对学徒总是一对一地说、手把手地教。近年来,洪建华受聘担任同济大学、黄山学院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客座教授,有时业务太忙,他宁愿放弃订单,也不耽误对学生们的教学和辅导。

  去年,洪建华夫妇查阅资料、四处拜访,融合徽州传统雕刻技艺,成功制作出失传已久的徽州古琴。 “消息传开后,北京、上海等地许多人上门或通过电话、网络求购,产品供不应求。 ”洪建华说,他们的作品有名贵木材雕刻的摆件、笔筒、插屏、花板、古琴以及竹根雕等系列,下一步准备挖掘复原唐代乐器“尺八”,探索徽州雕刻技艺的新应用。

  2013年,洪建华夫妇筹资6000多万元,兴建徽州雕刻博物馆和徽州雕刻传习基地,总面积近万平方米,目前已进入装修阶段。 “现在吃穿不愁,一些朋友也劝我们没必要花这么多钱大兴土木,但我俩觉得值,这是作为非遗传承人的一份责任和担当。搭建这样一个传承和展示的平台,可以让更多的人传承徽州雕刻技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采访时,洪建华夫妇神情从容、自信,不经意间说的最多的词就是“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