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镇江,我多次走访。每次都不忘徜徉西津渡。准确地说,那是千年名城高度集中、保存完好、洋溢诗情的版块。 面对长约千米、饱经风雨的古津渡,你时而走入《三国演义》的重要章节,时而听到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等文学大家在此候船、登岸时吟诵诗文。时而嗅到骆宾王在此书写《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檄文时飘拂的墨香,时而看到南宋名帅韩世忠在此抗御金兵南侵……三国时,这片古渡,羽扇纶巾谈笑间面对强敌。唐宋元明清,此地寺庙殿阁、纵横巷陌,演绎着万千名人趣事。千年津渡,虽然被卷入时尚科技流行的当下,但古貌依然、风采未减,津渡文化、宗教文化和民居文化,仍如活化石般遗留至今。 立春后、谷雨前,你临江伫立。很想在江南岸被春风吹绿之前,在江流深沉呼吸中听到春吟。不知何时,晶亮、细柔的春雨飘洒而来,古渡多处古迹蒙上轻纱,吸引你从云台山麓的小码头步入古渡景区。 早春,西津渡片片古迹与丝雨共舞,带有深深车辙的青石路便浸润了千年情趣。六朝至晚清时期的建筑能基本完好保存至今,岂不让你由衷赞叹?你从小码头进街,步履舒缓。用指尖抚触老宅旧居的青砖黛瓦,像是在叩问历史老人的门环。 你环顾四周,惊异觉察到,人类在历经辛劳、不顾一切地向科技文明行进时,滚滚江涛离古码头渐渐远了,游人的脚步,由悠闲变为沉重。八方来客,大多在古渡遗址凝望迷蒙。是在追忆百代兴亡?还是在检点当下得失? 这条古街,在今人眼里不算长,但多条街巷里却散落着唐宋元明清的慨叹;这条古街,在先人心中其实很长很长,在此解缆挥别,不知何时相逢。因此,谁都会感到岁月漫漫,憧憬多多。当年,瓜州之畔、月下待渡的王安石凝望这里,慨然赋诗,企望春风吹绿江南岸。当年,迎娶吴王之妹“火线招亲”的刘玄德扫视这里、涌动爱意,企望结盟之余抱得美人归。当年,谋划赤壁之战的周公瑾端详这里、仰望东风,企望入侵之敌樯橹灰飞烟灭…… 古津渡啊!你回荡着南朝到晚清171位古文人258首吟唱!你是凝望古今、驻颜不变的才女。往来游客,每次想读懂你,总有一种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陶醉感。 早春晨后,西津渡睡意惺忪。你悠闲地走到古渡口,在待渡亭上,轻握茶杯,品一口雨前采摘的南山翠芽。当清润入喉、两腋生风时,你再次悟到西津古渡的文化内核——企望。 古往今来,殷殷企望,沉淀在老街古渡的烟雨苍茫中,难道不是吗?你穿行券门造型奇特、酷似北京白塔的过街塔时,十分留意古迹上的珍贵题刻。一二道券门上,刻有“同登觉路”、“共渡慈航”,那是企望渡江人平安的语录。三四道券门上,刻有唐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层峦耸翠”、“飞阁流丹”,那是青年才俊企望江边阁楼能与生态环境相映生辉。被著名文物学者罗哲文称为“我国现存最完整、时代最早的喇嘛过街塔”,更是蕴蓄了高僧大德的悲悯与企望,但愿塔下往来客,能理解我佛一番苦心。 你本想在过街石塔北侧的古门楼下小憩,无意间仰头一望,竟然看到运笔深得颜、柳、米、董之法,又独树一帜的镇江籍书法家茅恒题写的三个大字“救生会”刻于一座门之额。进门入院,但见回廊幽深、朱亭翠竹,草坪上的解说牌让你又一次看到“中国之最”。这里便是播扬慈爱、世界最早的民间救生组织“京口救生会”会址。 你步入其中,目光在厅房里的图文解说上游移。古船、乱云、风雨、江涛、断桅、救援……一幅幅画面被唐宋元明清的史潮推涌而来,你仿佛身在其中…… 唐代,这里为润州,是江淮粮道漕运重镇。每年,从西津渡过往的漕船商舟数以万计。令人闻之悚然的是,往复的商船和客船必经“屹立中流、盘涡漩激、险恶尤甚”的金山,以致“每遇风涛,必有复溺之患。”为此,宋乾道年间,镇江郡守蔡洸在渡口创设了带有慈善性质的水上安全机构——救生会,一直延续到清同治年间。当运载旅客往返、不收渡费的大型航船“义渡船”停靠在西津渡码头时,其管理机构“瓜镇义渡局”的招牌也高悬于渡口。 自此,来往的百姓不再担忧江中的风浪,不再担忧渡船的费用,大家欢呼不止。慈善之举,让人们的殷殷企望成为现实。 你走出“京口救生会”,以悠闲步履再次迈入古街茶楼。虽是细雨清晨,但茶楼几近客满。你忽然听到茶客在闲谈西津渡的“高公书院”,竟然也与“企望”相关!于是,你走向茶楼一隅的书柜,翻阅《西津渡文化系列丛书》。随着册页翻动、缕缕墨香、感受到为官清正、造福一方的清知府高龙光与一方富绅王西星身披霞光、穿越史潮,渐行渐近…… 一向清廉的高知府,为播扬千古书香,用多年积蓄为百姓创办西津渡第一所书院。富户王员外,在痛失爱女玉英之后,反思因果,出资创办“玉英贫儿院”,倾万贯家资供贫苦子弟读书。所思所行,善哉善哉! 你真切地感到,当善念变为施行,自身修为与大众企望,往往沐浴着爱意的阳光去飘舞、去腾飞…… 在江南,你出入许多古津渡。惟有西津渡,让你实在不忍离去。因为,“吴楚要津”那深沉古迹让你慨叹连连——这里,留下鉴真和尚东渡的履痕;留下马可波罗生动的记述;留下日本画僧雪舟等扬的墨迹;留下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赛珍珠的创作灵感……墨迹间、诗文内,大多融入一代名家对美好境界的高度企望。一如你登临蒜山遥望时,企望春晓的风筝在江空升扬、吟唱的心声在古渡回荡一样…… 西津古渡,烟雨轻盈。殷切企望,能否传承? 【作者简介】冯新生(笔名:心声,网名:京城散人)中国散文家、新闻纸媒资深记者。多家影响力网媒专栏作家。曾在省市级以上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杂文约7000余篇(首),获奖若干。文集《茉莉香茶》、散文集《物华天宝》《游出滋味》《行者手记》。人民日报、央视网转载多篇作品。北京广播电台文艺台曾播放系列配乐散文。著述简历入载《中国文化名人大辞典》。 展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