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镇江古迹最多的一条街,因王安石的诗句而闻名,一眼可看千年历史

 乱码的旅行故事 2020-12-15

江苏镇江,自古被称为“天下第一江山”,悠久的历史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孕育了这座千年古城绮丽的山水和丰富的名胜古迹。说到镇江旅游,可以简单地用四个字形容,那就是“三山一渡”,“三山”说的是北固山、金山和焦山,“一渡”即是著名的西津渡。

位于镇江城西云台山麓的西津渡古街,早在六朝时期就是长江上的古渡口,三国时被称为“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作为古时镇江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和漕运的必经水道,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清代诗人査慎行的“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写尽了当时西津渡的繁华。

西津古渡原先依山临江,风景峻秀,包括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大量流传千古的诗篇。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中的京口,指的就是西津古渡。

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曾经的西津古渡已离长江江岸有300多米的距离,而曾经是长江中一座岛屿的金山,也于清光绪末年(1903年)与南岸相连。当时的游客从西津渡登岸后,一般都会骑着毛驴上金山一游,“骑驴上金山”也成为当时游客的一种奇妙享受。

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津渡逐渐淡化了作为渡口的功能,昔日的繁华盛况也已不在,但它活化石般的风貌却得以基本完整保存了下来。据统计,西津渡古街现有文物保护单位12处,其中“国保”一处,“省保”二处,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民间素有“不来西津渡,不算到镇江”之说。

全长约一千米的古街上历朝历代文物古迹随处可见,错落有致的明清古建筑,窗上的雕花,斑驳的柜台,无不向游人诉说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漫步其中,仿佛是在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内散步,一眼可看千年的历史,堪称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

据考古人员考察发现,西津渡整个街道下面叠压着3至5米厚的文化堆积层,包括从清代到唐代的历代路土遗迹。在唐代路基的块石下面,还出土了六朝砖瓦及先秦时期的夹砂陶鼎足等文物古迹。这反映出西津渡古街的修筑和使用,千年来从未中断,并且街道的走向也是稳定如一的。

西津渡古街最为引人注目的古迹,是坐落在街心通道上方的一座过街石塔——元代昭关石塔。该塔系元武宗皇帝下令仿北京白塔寺修建,于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竣工,整座建筑由云台及石塔构成,总高度8.635米,塔下可以通行人马,是我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元代过街石塔。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根据不平等的《天津条约》,镇江被作为通商口岸对外开放,成为当时中国洋货内运的最大渡口,也是大运河沿线唯一曾开埠通商的城市。清同治三年,西津渡古街五十三坡上修建了英国领事馆,现存领事馆旧址于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镇江市博物馆馆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