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美术教育中怎么去用美术语言让孩子形成一种真正的艺术审美?

 鬼马mm 2019-02-26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黄露老师认为,在中国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现阶段,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师并没有去关注到怎么用美术语言让孩子形成一种真正的艺术审美

黄露老师论证这个观点的逻辑是这样的:

  • 艺术教育是要让孩子用艺术的规则去表达他自己的想法。

  • 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前提基础是他知道怎么去表达。

  • 要知道怎么去表达,首先应当要会看懂别人表达的好的东西。

不会看,自然就不会画。因此,儿童美术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教会孩子去看,是要去从大师的作品里面,带孩子去充分感受这个艺术的世界之后,让他们来进行有规则的表达

而这,恰恰是我国现阶段儿童美术老师最缺乏的一种教学意识或能力。

怎么解决?或者说一位美术老师,要怎样形成这样的一种能力?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向推进:

1、回答什么是艺术,艺术作品与孩子认知和兴趣特征的分龄水平如何对应?

2、回答怎样感知艺术,把什么样的认知能力通过艺术教育传递给孩子?

什么是艺术?我们怎样感知艺术?

《艺术中的人文精神》一书告诉我们,感知是指我们通过感觉所能获得的认识,概念则指我们对事物已有的认识或自以为已有的认识。此二者紧密相关。通常我们认出某一事物,是因为它符合我们对其已有的概念。

例如,就建筑来说,我们之所以能看出教堂与办公楼截然不同,因为它们符合我们对教堂和办公楼外观已有的概念。上述认识艺术作品的方式取决于艺术家和艺术学家的观念,而并不完全依赖于我们对作品本身的感知。

与艺术作品感知特性相关的有四个方面内容:

  • 艺术形式:最终阐明某一题材的媒介组织结构。

  • 参与其中:持久的注意力与自我意识的消失。

  • 内容:对题材的阐释。

  • 题材: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某种价值。

黄露认为,在不同的儿童艺术发展阶段,对艺术的鉴赏往往在形式和内容之间游走,重形式还是重内容,受到艺术自律美学和他律美学的影响。

简单的理解,儿童基本是无法同一时间同时从这四个角度来感知艺术的,或者说,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得以感知重点会有很大不同,这在本质上是一个自然状态,因为儿童的生活经验是慢慢增加的,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是从不理解的状态到理解规则的这样一种状态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就是一个真实的状态。

而在整个这个状态的发展过程中,艺术老师怎么把不同的艺术作品恰到好处的放在某一个阶段去让他们分析?就是怎样在这个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之间进行组合,对形式、参与、内容、题材这四个要素进行组合来定位这个作品,这个就是非常有必要的。

黄露老师提出了一个儿童鉴赏艺术作品的选择框架

  • 4-6岁——抽象作品、意象作品

  • 6-8岁——意象作品、具象作品

  • 8-12岁——抽象作品、意象作品、具象作品

他举了几个例子,

  • 米罗的作品,不适合6-8岁孩子;

  • 康定斯基的作品,适合4-6岁的孩子,康定斯基的情感表达比较浓厚,4-6岁的孩子能看出来很多特点。同时康定斯基的作品形象,但是这个形象并不是非常的真实,是经过形式化的处理,其实是适合所有年龄段孩子去欣赏的。然后一想作品就说他有形象啊,但是这个形象并不是非常的真实,也是经过形式化的处理,这个作品其实是适合所有年龄段孩子去欣赏的;

  • 巴斯奎特的作品,8-10岁的孩子会觉得画面有可读性。虽然巴斯奎特的形象处理并不是像大家所理解的那种真实的或者唯美的,但是他的每一个形象处理都不空,都是在里面有一些复杂的东西;

  • 波洛克的早期作品,比较符合儿童绘画的一个规律,不是在一个画面上面去画一个主题,而是跟我们中国绘画一样,有不同的视点,一张纸的不同部分在表现不同的故事,他又放了一定的形式、线条、色彩对比。当代艺术家这种去除真实三维深度,把形式美从自然真实中抽离出来,从而达到更自由表达个性、情感,创造独特艺术风格的目的。

这些例子是关于选择作品的一些个角度,也就是在不同的儿童艺术发展阶段,考虑到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接受能力后对应出来的作品。

其对应的逻辑在于这样的观点,作品的复杂性与其所唤起的审美愉悦之间有一种曲线关系,即很简单和中等复杂的样式同样令人愉悦。但是,中等复杂的艺术形式往往比简单的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他们观看简单样式的动机倾向于“消逝”,观察更复杂样式的动机更多则指向了“思考”。所以,中等复杂的这个艺术样式,它是更能够吸引孩子的兴趣的,能引起他的思考,唤起他的审美快感,并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探索空间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能够在美术史上面留下来的作品背后都有故事。略显复杂的形式不仅能够引起审美快感,而且还能给孩子留下更多的故事,就是诉说的空间。

【小调查】我们在这里做一个小调查,您觉得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件作品适合哪个年龄段的孩子鉴赏?

我们检索了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文献,发现一些海外学者对不同年龄的儿童对艺术鉴赏对象的选择性做过一些实证研究。比如英国学者托马斯等人发现,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不同流派的视觉艺术的反应大致相同,他们都关注图画的主题。此外,孩子们对各个流派不同作品的反应和风格、本质和信念、个人成长和具体经历、艺术教育的效果等四个方面密切相关。

英国伯明翰大学心理学院学者林少峰老师提供了她在英国和香港分别对4岁(幼儿园)和8岁(小学)孩子做的一项样本检验。她用分成了5种风格(抽象艺术、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幽默艺术、漫画)的25张艺术作品卡片,请40名儿童将他们最喜欢的图片挑出来,并说出喜欢这些作品的原因,她把孩子的反应分为9大类:色彩、主题、表达、媒介、历史、关联、故事情节、功能和其他。该项研究发现4岁和8岁的孩子都对抽象艺术和古典艺术最感兴趣,同时,年龄小的孩子通常关注作品的主题更多,随着年龄增长,开始喜欢谈论其他方面,大多数的反应都集中在色彩、主题、表达和媒介。(来自《创造力:当东方遇上西方》,四川人民出版社)

畅销书《在美国幼儿园上美术课》《当代艺术与美国儿童美术教育》作者顾菁老师认为,我们的艺术教育中对艺术鉴赏的忽视可能和某些传统观点有关。幼儿园和儿童美术老师们普遍认为,幼儿应该去探索各种艺术媒介、各种材料,艺术欣赏不重要。这种观点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老师认为幼儿没有能力去欣赏世界名画,或者老师们自己觉得幼儿只能操纵材料却不能理解艺术观念,又可能是老师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

从顾菁老师的教学实践和对美国幼儿园美术课堂的观察来看,她认为,学前儿童,一般都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直觉能力。在学前早期小小孩都能对艺术作品的感官特征做出回应,尤其是色彩。他们喜欢明亮的、对比强烈的色彩,而且幼儿更喜欢抽象的、非写实的、简洁的形象。如果作品一复杂,他们也只会注意其中的一部分,而不会关注这一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到了学前中期,孩子开始注意到创作题材,对描绘他们喜欢或熟悉的题材反应积极。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喜欢作品中的细节和复杂的地方。

幼儿对绘画风格的注意是有限的,但是到了幼儿晚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注意到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儿童对个人艺术风格、媒介用途和艺术原则越来越敏感,并且开始关注媒介与技巧方面的差异。其实影响儿童喜好的是画家所画的内容而不是画家描绘的方式。

顾菁认为,对经典作品的欣赏在培养孩子艺术欣赏能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陈丹青曾讲,艺术从哪里学,艺术从艺术中学,从经典中学。艺术欣赏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最有效的一步,是让孩子们接触与某一主题有关的古今中外艺术杰作,引导他们说出对它的第一印象,帮助孩子们对它的特色形式和结构,表现性和艺术风格,求得个人理解。

在培生、HMH、戴维斯等出版社出版的美国K12视觉艺术教科书里,我们会看到更系统化的将艺术作品与学生年龄对应,其实质上已经形成了分龄分级的艺术鉴赏作品体系

我们以HMH出版的《ART WHEREEVERY》G1的两个单元为例,看看全年的作品选择。

【广告】更多美国k12视觉艺术课程资源,请扫下方图片二维码了解。

下面来分析第二个问题,儿童艺术鉴赏怎么教?或者说艺术老师怎样来把握艺术鉴赏的教学框架?

浙江师范大学李力加教授的博文《医生▪美术教师▪中医》中曾举了个案例,怎样给孩子讲修拉点彩画的鉴赏。

李力加教授用了4帧PPT截图,由学科问题的图像识读,到审美判断的发现和逐渐建立,再关联着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分析了美术教师怎样在艺术鉴赏教学中引导儿童们由自发的美术表达,感悟,逐渐走向审美活动的自觉。(来自微信公号李力加的思考)

再来看看美国的课堂教学。在美国K12视觉艺术教科书里的艺术鉴赏部分,均基本采用的Feldman模型,即描述(description)、分析(analysis)、解释(interpretation)、判断(judgement)四步骤,整个教材的教学设计也是基于这四个步骤设计师生对话为主,鉴赏部分教学沿着展示作品、内容呈现、师生对话的逻辑展开,并通过比一比看一看、跨学科链接等环节,展开对孩子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的培养。

在美国儿童的艺术课堂上,老师对画作的选择会随年龄的增长加深欣赏范围,3岁至5岁左右,选择的名画一般都是主题突出,造型简洁、几何形的点线面符号,这样便于引起幼儿的联想。5岁到7岁左右,儿童的欣赏范围会逐步扩大,增加不同类型的欣赏内容,着重在题材、形式上进行深化。

每堂课上,教师一般会选择2-5幅名画,所选画作都会适当超越孩子的理解水平,教师引导时以提问为主,以此来激发儿童的兴趣,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个动作都有教育意图在其中。

顾菁老师根据对美国幼儿园美术课的现场观察归纳,给中国老师提出建议,教师要通过课堂对话引导孩子们观看、倾听和阅读。在过程中,始终贯穿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大家一起与作品对话,在对话中巧妙的加入各种美学、艺术史、创作技巧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审美感受。

她以一节美国幼儿园上的欧姬芙的《红色的美人蕉》课堂实录对教师怎样提问进行详细列示说明:

  • 这位女画家喜欢画大自然,特别喜欢画花,并将花放很大,几乎占满整个画面。她画弯曲的线条和从深到浅的颜色组成美丽的花朵。这些美丽花朵使她成为美国的大画家。小朋友,当你看这幅画时,想起了什么

  • 你们平时在家里或在公园里欣赏花时,离花的距离一般保持多远?你们觉的欧姬芙观察这朵花时,是近还是远呀?

  • 我们如果从不同的角度看这幅画,比如倒过来看或侧着看?又会看见什么?

  • 欧姬芙通过观察一个花的花心,画了这幅画,这是什么花?你试着描绘它?

  •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小蜜蜂或蝴蝶停留在这幅画上,你会感觉怎么样?在花上走来走去,在花上采摘花蜜,你感觉有什么味道?是甜的还是酸的?

  • 这个花看起来和其他花有什么不一样

  • 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什么线条和形状?8,你看到这幅画的色彩,感觉是热的还是冷的?颜色是亮的还是暗的。

  • 给这幅画再起个名字,为什么起这个名字?

  • 再看这幅画是什么色调

  • 再看这朵花是什么颜色?粉红色?桔红色?

  • 这些颜色是用什么方法画的

顾菁老师依据美国视觉艺术标准编制的国内首套分龄分级大师艺术启蒙课程教材——《分享艺术》(第一辑)即将在国内正式出版,精选梵高、高更、毕加索、莫奈、马蒂斯、康定斯基、保罗克利、夏加尔、安迪沃霍尔、博特罗等十位艺术大师作品。

在这套教材中,顾菁老师逐一按作品说明了老师和家长怎样通过对大师作品的分享、互动教给孩子看懂艺术的方法,非常适合中国老师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