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真相官:历史上隋朝剩下的粮食被唐朝吃了五六十年?谣言

 思明居士 2019-02-26

历史方面的谣言有的是断章取义,有的是捕风捉影,甚至有的索性就是胡编乱造创造历史。曾有网文说“隋朝灭亡之后,剩下的粮食唐朝吃了五六十年”,这就是明显的谣言。

【史书上与这个谣言有关的一点点影子】

第一个记录是《贞观政要》中记载李世民和王珪的一段对话。李世民说“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

隋文帝末期发生旱灾,仓库中虽然有能支撑五六十年的粮食,但隋文帝并未放粮赈灾,而是让百姓变成流民自己找粮食吃。隋炀帝继位后,这些粮食是他三征高句丽、兴修大运河的基础,隋王朝也因此灭亡;

第二个记录是贞观十一年,马周上书李世民,其中说“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都积布帛,而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向使洛口、东都无粟帛,则世充、李密未能必聚大众。”马周所言西京长安府库中的物资一直到贞观十一年还没用完,算是证明隋王朝富庶的一个有力证据;

谣言的其他细节就是胡编乱造了,网文上说唐高宗时期户部尚书高履行告诉李治说“隋朝积存的粮食够当时八百七十万户吃五十年”,并描述了详细的对话,还说是来自《资治通鉴》。

本人在《资治通鉴》中并未找到相关记录,有人要是找到了麻烦告诉我一下。

高履行曾对李治说过隋朝人口在隋文帝时期是八百七十万户,现在有三百八十万户,没有说一个字与粮食有关的内容。

【隋王朝的粮食储备】

史料中确实有隋文帝末期积攒粮食的描述,可以供应五六十年,但是,这些粮食和唐王朝关系并不大。

隋朝自统一中原后,仍然把北方地区作为政治中心,北方也是重点城市分布地区。从隋文帝开始,都城大兴和东都洛阳所处区域一直受到黄河泛滥的困扰,加上人口增长,这些重点城市粮食一直是个大问题。

于是,隋文帝就在开皇三年以“京师仓廪尚虚”,下诏在“十三州置募运米丁治”并先后在“卫州设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隋书》)。这四座国家储备粮库都在黄河沿岸,储存粮食都在百万石以上。

黎阳仓在黄河北岸,大小仓窖遍布一山,黄河以北各州征收的粮食都先集中在黎阳仓,然后沿黄河或永济渠运往长安、洛阳。现考古发掘已经确定了一部分仓窖的容积,储量可供8万人食用1年,考虑到被破坏或者被掩埋没发现的,黎阳仓的粮食最多也就是能供三五十万人食用1年;

常平仓又叫太原仓,位于陕州(三门峡市西),仓城六里,也是能“蓄巨万之仓”。常平仓主要是洛阳到长安粮食运输的中转站,粮船需要沿黄河顺流而上,受地势和黄河水情影响,在常平仓临时转运;

河阳仓在黄河北岸孟县南,后来修建洛口仓,河阳仓在隋末被废弃。

广通仓又叫永丰仓,在陕西华阴,是唯一一个专供长安和西域驻军的粮仓;

(黄河纤夫)

隋炀帝时期增修了两座粮仓,都在洛阳附近,包括洛口仓和回洛仓。

洛口仓是隋朝最大的粮仓,又叫兴洛仓,可容纳粮食2400万石,位于河南巩县东南,与隋朝大运河连接,东南运送过来的漕米大多储存在这里。另外,三征高句丽时,这里是出征的粮食基地,过黄河后经永济渠运往辽东。

回洛仓与洛口仓基本同时修建,位于洛阳北部,用于东都洛阳的粮食供应。

隋文帝时期鼓励民间修建义仓(社仓),秋收后根据贫富不同,自愿拿出一石以下粮食在当地集中储备,算是隋王朝国家粮食储备的一个重要补充。

另外,其他粮仓包括1969年在洛阳发现的含嘉仓,发掘了259个粮窖,其中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这只是一个比洛口仓小得多的粮仓,像这样的粮仓应该还有其他未被发现的。(这个粮仓唐时还在使用,天宝八载记录含嘉仓有粮583.34万石,那50万斤谷子不是隋朝留下的)

(京杭大运河滑县段——永济渠)

隋朝时期六大粮仓,不算河阳仓是五个,就算每个都有洛口仓大小,共计可容纳粮食约一亿石,按一石100斤、人均年消耗粮食400斤粗略计算,这些粮食可供2500万人食用1年,如果供500万左右长安、洛阳等关中地区人口食用,可供应5年。

这个数字是符合粮食储存和供应基本原则的,应该是隋朝储粮的合理数字。否则储备4000万人50年食用天文数字一般的粮食,粮仓容积就要再扩大上百倍,隋朝人不吃不喝几十年才能把粮仓填满。

唐王朝天宝八载统计全国粮食储量是9606.222万石(《文献通考》),与隋朝储粮估计数量接近。

【隋末战乱,这些粮食基本上被消耗干净,李渊也得了一些好处】

隋朝建立开始,关中地区就缺粮,隋文帝成为“逐粮天子”去洛阳吃饭,后来虽然粮食储备增长,但关中地区粮食输入区的性质没有改变。

《隋书》中记录,在洛阳时有大臣劝谏杨广,说“今百姓疲劳,府藏空竭”,请隋炀帝回长安。隋炀帝不从,去了江南,但是“时江都粮尽”,江都也没有粮食了。之后宇文化及杀了杨广举兵北上,一路上一直“绝粮”,如果隋朝还有隐藏的储备粮仓的话,别人可能不知道,杨广和宇文化及不可能不知道;

当时北方还是有存粮的,不过隋末农民起义兴起,洛阳附近的洛口仓和黎阳仓被翟让、李密的瓦岗军夺取,瓦岗军因此广招兵马,有了数十万大军,一跃成为隋末最大一股政治势力。但是,李密也因为“恋于仓米,未遑远略”,因为有了这些粮食失去了战略机动性,造成李密的失败。

洛阳附近的回洛仓也是如此,唐朝没有使用回洛仓,现代考古发现回洛仓中空无一物,原来隋朝的粮食估计都被李密、王世充吃光了;

长安、洛阳之间的常平仓是个转运仓,隋末乱世不可能有大量粮食留存;

长安附近的广通仓(永丰仓)是唐朝唯一能享用的粮仓,虽然之前杨素造反就曾经占领了广通仓,等李渊再去的时候,广通仓仍然有粮。

李渊“见箱廪填实,铭题数多,喜谓从者曰:‘千里远来,急于此耳。此既入手,余复何论。食之与兵,今时且足,信出于己,行之已久,诸将俱谨备守,无为他虑。’未下马,仍开仓大赈饥民。”(《大唐创业起居录》)

不但永丰仓的粮食解决了李渊的军粮、物资问题,余下的粮食还可以供赈济灾民,李渊在关中军事行动顺利与此是有关的。之后李渊安排李建成、刘文静等人率军数万镇守永丰仓和潼关。

这是唐王朝从隋朝继承的最大一笔物资。

【谣言止于智者】

第一,隋文帝末期到隋王朝灭亡还有18年,这段时间隋炀帝继位,先后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开挖大运河,一系列重大国家行动是要花钱的,国家储备粮食一部分就要消耗在这里,剩下的大多在隋末战乱中被消耗或破坏掉了;

第二,上述重大国家行动严重破坏了隋王朝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到唐朝建立时统计户口仅余二百万户,也就是说隋炀帝在位期间人口减少或逃亡了四分之三,经济尤其是粮食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但粮食还在不断消耗,来源减少,消耗增加,储备自然就要减少;

第三,积攒的粮食并非是供天下四千多万人口食用的,隋朝的国家储备粮食主要是供应长安、洛阳,加上关中地区最多不超过五百万人口,虽然仍然很多,但绝对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第四,按当时的科技水平,粮食保存时间并不长。国家储存粮食往往用“太仓之粟红腐而不可食”来形容数量太多,贞观年间李世民下诏规定粮食储存“粟藏九年,米藏五年,下湿之地,粟藏五年,米藏三年”,粮食最多储存十来年,五十年粮食早就腐烂不能吃了。

(隋炀帝杨广下江南)

经过以上记录和分析,隋王朝还能有多少粮食留给大唐就一目了然了。如果说唐王朝吃了五六十年大隋的粮食,不但与历史记录不符,也不符合基本常识和逻辑。

特此辟谣。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