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1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公布了2018年“35岁以下创新35人”(Innovators Under 35 China)中国区榜单。从榜单中,我们看到更多中国创新科研力量的崛起,也看到跨学科、跨领域、并且对落地应用有更强烈企图心与使命感的科研创新,这其中涵盖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NLP、脑科学、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生物科技、自动驾驶等多个不同领域。我们将陆续发出对35位获奖者的独家专访,介绍他们的科技创新成果与经验,以及他们对科技趋势的理解与判断。 关于Innovators Under 35 China榜单自 1999 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都会推出“35岁以下创新35人”(Innovators Under 35 China)榜单,旨在于全球范围内评选出被认为最有才华、最具创新精神,以及最有可能改变世界的 35 位年轻技术创新者或企业家,共分为发明家、创业家、远见者、人文关怀者及先锋者五类。2017年,该榜单正式推出中国区评选,遴选中国籍的青年科技创新者。新一届榜单正在征集提名与报名,截止时间2019年5月31日。详情请见文末。 世界上强度最强的材料是什么?高纯钢?钛合金?碳纤维?不,人类已知抗拉强度最高的材料,是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的密度只有钢铁的1/6,但强度却可以达到它的100倍以上。此外,与常规用于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硅相比,碳纳米管还可以携带比硅多得多的载流子,并可以更快地散热,从而也可以用于制造高性能的碳基半导体。 因此,碳纳米管是一种潜力巨大的下一代超级材料,是未来超强材料和碳基半导体的核心,可以用于制造航空天梯等许多我们现在的世界还不存在的产品,在航空航天、超级建筑、高性能防弹衣、透明显示器、高性能芯片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如果想要充分发挥碳纳米管纤维的力学性能,真正成为改变未来的超级纤维材料,就必须让直径只有1-2纳米(约为一根头发粗细的好几万分之一)的碳纳米管,生长到厘米级、分米级甚至米级的长度。如果达不到这样的宏观长度,在拉力的作用下,碳纳米管纤维就很容易产生相互滑移,甚至从缺陷处断裂。而且,作为一种单晶材料,碳纳米管对于缺陷是十分敏感的。有效的碳纳米管纤维,必须保证每一根碳纳米管都在数亿倍于自己直径的长度上,维持完美的结构。 因此,超长碳纳米管的制备,十几年来一直是国际公认的难题。2009年,张如范正式成为清华大学化工系的一名博士生。从此以后,他开始了在碳纳米管领域多年的研究历程,并逐渐在这种超级材料的制备方面取得了多项关键的突破进展。 现在已经成为清华大学化工系教研系列助理教授、博导、特别研究员的张如范,1986年出生于山东聊城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父母除了一直要求孩子们“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以外,并未在他的学业上给予过多的指导。这种成长环境反而让张如范养成了比较好的自我管理和学习的习惯,他从小学升到大学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优异。 然而,他的成长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这期间,他经历过高考报志愿失误而导致的复读,也经历过对专业的彷徨,但他总能凭借自己的才智与毅力,更重要的是“不服输”的坚韧性格,战胜困难,不断前进。2009年,张如范以专业第一名的身份,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保送到清华大学化工系攻读博士学位,挑战超长碳纳米管制备这个国际难题。 一开始,张如范的研究工作并不顺利。在读博的前三年,课题的难度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让他一度感到心情非常郁闷。但不论任何事情,不论他感不感兴趣,只要他选择去做,就一定会尽力把它做好。经历过三年的困顿之后,他慢慢找到了科研的门路,发现了突破超长碳纳米管制备的关键。通过对碳纳米管的生长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他突破了以往碳纳米管制备技术的限制,在质量、热量和动量的传递都接近极限状态的条件下,实现了上百亿个碳原子的几乎零缺陷自组装,这种概率就好比做到了在全国十四亿人口中,“坏蛋”的数量不超过两三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