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飞经小楷学习散记(五)-灵飞经与董其昌

 山峰228 2019-02-26

  说起董其昌,熟悉晚明书画史的读者都知道他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作为画家他是“华亭派”领袖,但他只画山水,而且只临摹古人的山水画,把古人山水画中的各种物象抄在一起,人称“东拼西凑董思白”。我分析应该是董其昌造型能力太弱而造成的。观其山水画作,除用笔用墨稍有可观外,造型与设景总是给人不舒服的感觉。但他高自标树自己为“南宗画”嫡子,其徒子徒孙若“四王”之流竟影响了有清一代山水画坛近三百年,以至于后来的陈独秀等人高呼要“革王画的命”,其实应直指其源头,“革了董其昌”的画才能算正本清源,抓住要害。从1980年代以来的近三十年间,在所谓“文人画”的复兴之下,其又做为继苏轼,米芾后的“文人画”中坚力量被推到了前台,也不知一些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极尽溢美盛赞之能事,俨然又将其树立成了一位不世出的画家!此是话外题,在此不多讨论。董其昌又自称其十七岁开始学书法,三年后已不将吴中前辈祝允明,文征明等置于眼角,对自己那是相当自信。其又言小楷才是他的书法至高水准,可以说是右军后第一人。不管其如何自夸,在今天学书者的明白人眼中,终其一生,也没有能够超越文征明,更遑论赵孟頫。要说董其昌的成就应该是在古代书画作品的收藏与鉴定方面,他官居高位(官终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宦迹大半个中国,所览宝书名画无数,加上其颇具眼光,又不惜斥巨资收购,所以在明代也算得上是除大内收藏外的大收藏家之一。从灵飞经渤海本中的题跋可以看出,他为了得到灵飞经,十四年来痴痴难忘,一朝入手,喜形于色,可见其于收藏古书画有深癖焉。虽然其在一生的鉴定活动中有自说自话,鉴定结果前后自相矛盾的地方,但整体来说在晚明时期还算得是鉴藏界的佼佼者。

下面就结合其在灵飞经刻本《渤海藏真帖》后面的三段题跋来具体谈谈。

第一段:万历廿一年岁在癸巳六月念七日观于长安旅舍 董其昌

1593年,时年三十九岁,只说在长安旅舍见到此灵飞经,也不说是谁收藏的,怎么见到的都没交代。

第二段:此卷余以万历廿一年观于长安苑西旅邸,竟于万历三十五年冬得之吴太学。余自戊戌冬写法华经至已酉方及第六卷,既获此卷,每写经辄先展阅一过,于古人墨法笔法似有所会。赵文敏一生学钟绍京书才十得三、四耳。庚戌元旦延津公署写法华经师功德品至鼻功德偈因题  董其昌

1610年元旦,时年五十六岁,延津公署的话当是河南参政任上。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想学灵飞经的,奈何年已五十六岁,更何况其时正是他书名大盛之时,如何还能去一笔一画的学此帖,只好在自己写法华经时摆放在旁边,以期能沾一两点灵飞经的仙气。(说来也好笑,抄佛经时旁边放道经)。但没完,老毛病又漏出来了,不忘提下自己的假想敌,说赵文敏用尽一生才得钟绍京十之三、四。意思是说我写不出灵飞经这样的小楷不是我不行,就是赵子昂也不行。

其实董其昌见赵就喷的毛病就连乾隆的儿子成亲王永 瑆都看不下去了。当然成亲王也不敢在他老子在世时说董其昌,因为乾隆是董其昌的真心崇拜者,一生除了学快雪时睛就是学董书了,《三希堂法帖》四大册全是刻的董其昌法书,其心可鉴。但在乾隆死后,永瑆的异母弟当皇帝时他才敢说出真心话。(1804年乾隆已死五年)“香光(董其昌)以展卷便知短松雪最为失言”。意思是董其昌看到赵孟頫的书画,一打开就会贬低,成亲王认为他是在胡说。在这卷跟赵孟頫只有一点关系的经卷里,他也不忘记提上一句,董其昌的心胸可见一斑。

第三段:此卷有宋徽宗标题及大观、政和小玺,内讳字如“泯”、“泄”二字,皆缺其偏,不止“世民”二字避讳已也,开元时经生皆仿褚河南,此独宗右军《黄庭》,袁清容定为钟绍京亦以宋思陵于经生书不收入内府,而书家品韵可望而知耳。又观点定讹字,似为进呈拣本,当时夜光抵鹊,屑越太甚,余获此卷,则如窭人解衣珠矣,书以志幸!次日又题。

次日指1610年元旦的第二天。从书以志幸和连着两题说明董其昌对得到此卷灵飞经是很兴奋的,并给出了自己的鉴定意见。说有宋徽宗赵佶的标题和两枚印,是不是宣和装没说,因为要七枚印玺全加上瘦金标题才是完整的宣和装。又说宋思陵赵构也收藏过,但没说卷上有没有宋高宗的绍兴印玺。所以从董其昌的跋中所涉信息也不多,只是承袭元代袁桷的鉴定意见,认为是钟绍京所写。对此卷作者的敲定参考价值不大。

而上面清代顾复的《平生壮观》中所记虽详,但也疑点众多,于鉴定无补,徒增歧义。可见古书法鉴定之难!

略记如下:“......前者楷书麻纸三十幅......”从这点就有两说,若按一幅纸是按两个骑缝之间的长度40多厘米来算30幅加题跋就达到了十五米多的长度,而按刻本的长度才三米多,那么有十多米没刻。顾跋又说按王直的说法亡失其半,那么原卷达到惊人的三十米。若一幅纸按渤海藏真帖刻之一页算正三十幅,那么顾所见到的是遗失了四十三行的本子,而宋徽宗标题和玺印全在,这么重要的东西刻渤海本时为何不上石,也是让人难解。最后不收入《宣和书谱》,顾复也只是推测了一下,没有深究。总之灵飞经的迷是越研究越多,按一般老式文章的话只得以“俟博雅君子识之,俟识者考之”一类话来结束此文了。

最后将我临写的毛边纸四十三行墨迹扫描版发在此文下,以识岁月云。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安化夏纯景撰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