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泉高致》原文及译文

 may 2019-02-27

  文艺复兴后的西方绘画重视对人文内涵的挖掘,诗意来自人的身体换发的美和神性;而在中国绘画传统中,“诗章” 在自然中方可寻觅,即便是人物画,也在水墨同调的挥洒中变为融入自然的一方窠石。

原文

思因记先子尝〔1〕所诵道古人清篇秀句,有发于佳思而可画者,并思亦尝旁搜广引,以献之先子。先子谓为可用者,其诗虽全章半句,及只一联者,咸〔2〕录之于下。好事者观此,则古今精笔,亦可以思过半矣。

注释

〔1〕尝: 曾经。 

〔2〕咸: 全郜。

译文

我于是记录下来先父曾经吟诵称道、能够启发奇思而付诸于绘画的古人清秀章句。同时我也广泛搜罗了一些这样的诗句,来献给先父。但凡是先父说过可以入画的,从全篇到一句半联,我都记录在下面。喜好绘画的人看过以后,对从古到今的精妙笔法大半就能体会到了。

原文

思尝助记: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老杜〔1〕)

犬眠花影地,牛牧雨声陂。(李拱《村舍》〔2〕)

密竹滴残雨,高峰留夕阳。(夏疾叔简)

天遥来雁小,江阔去帆孤。(姚合〔3〕)

雪意未成云著地,秋声不断雁连天。(钱惟演〔4〕)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5〕)

相看临远水,独自坐孤舟。(郑谷〔6〕)

注释

〔1〕此句为杜甫五律《野望》颔联。全诗为: “清秋望不极,迢递起层阴。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王夫之在其《唐诗评选》中评价说: “《野望》绝佳……方是摄兴、观、群、怨于一炉,锤为风、雅之合调。”

〔2〕李拱: 北宋诗人。此处也作“李后村”

〔3〕姚合: 字大凝,陕州(今河南陕具) 人,晚唐著各诗人。姚合诗名盛极一时,与刘禹锡、李伸、张籍、张建、杨巨源、马戴、李群玉等都有往来唱酬。与贾岛友善,诗风相近,世称“姚贾”。 又因称“姚武功”,故其诗称“武功体” 。此句为孤。

〔4〕钱惟演: 字希圣,钱塘(今浙江杭州) 人,北宋初期西昆体的代表诗人。

〔5〕韦应物: 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派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 人,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关称“王孟韦柳”。又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善摹写隐逸生活。此句原题《滁州西涧》,全诗为: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6〕郑谷: 晚唐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 人,著有《云台编》。因诗《鹧鸪》传世,人称“郑鹧鸪”。 此句原题《别同志》,全诗为: “所立共寒苦,平生同与游。相看临远水,独自坐孤舟。天淡沧浪晚,风悲兰杜秋。前程呤此景,为子上高楼。”

译文

我曾经协助记录的诗句有: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老杜〔1〕)

犬眠花影地,牛牧雨声陂。(李拱《村舍》〔2〕)

密竹滴残雨,高峰留夕阳。(夏疾叔简)

天遥来雁小,江阔去帆孤。(姚合〔3〕)

雪意未成云著地,秋声不断雁连天。(钱惟演〔4〕)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5〕)

相看临远水,独自坐孤舟。(郑谷〔6〕)

延伸阅读

郭思所引之“清篇秀句”,十有八九是唐人诗句,余下一二则是宋诗。唐诗和宋诗,上承魏晋五七言和齐梁永明体,下启宋词元曲之变,堪称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唐诗在宋诗之先,首开气象,大则吞吐山河,细则低眉弄纱,上天入地,万千变化,和唐代的开疆拓土之功足相媲美;宋诗则回归内心,放诸山林,不见异域奇景,但闻细水长流,于无声处听惊雷,在淡泊间悟大道。于是唐诗外向,气韵充沛,情感奔流,有华贵丰腴之美;宋诗内向,理性节制,含蓄温婉,有精瘦骨感之美。

所以李白这样的诗人,只有大唐能出,正如余光中有诗赞李白说: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练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而同为唐诗泰斗的杜甫,因为足堪模仿,而为后世所推崇。宋代诗坛上最为盛名的“江西诗派”,就把杜甫奉为自己的祖师爷,以蹈其推敲文字、苦情吟咏之辙。至若文天祥、陆游等心怀天下的诗句,终于因为天下的不济而沦为遗憾,也不得发扬光大。故而纵横四海、包罗万象的唐代诗歌,到宋代以后就大大收窄,直至一脉单传,失去了时空上的广度,而在心境的深度上穷究。唐诗、宋诗熟优孰劣,自古以来纷争不休。但无论如何,唐诗和宋诗都给我们呈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无限可能性,也为山水画涵养了丰富的意境。

名家杂论

以上文字列举了诸种可以入画的诗句,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的极佳注脚。将诗和画拿到一起说事,也说明了至少两个层面的道理:一是诗是具有强烈画面感的载体;二是画的诗意性。先说诗的画面感。起首“女几山头春雪消”一句,便是一幅浑然天成的雪景图(郭熙本人就有《雪山图轴》藏于上海博物馆,其前人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则尤为知名于后世),再则老杜的“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一句,则不禁让人想到屡屡见诸国近文人笔端的山居隐逸之景,如文征明的(《绿荫草堂图》)而同样来自他笔下的《山庄客至图》,则似乎冥冥中应和了长孙佐辅《寻山家》的闲情野趣……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诗歌的画面感,在重感情、气韵和外在摹写的唐代诗歌中尤为突出。从“独访山家歇还涉”的林泉之致,到“钓罢孤舟系苇梢”的乡野气息,从“孤城隐雾深”的神秘基调,到“天遥来雁小”的苍茫气魄,以及上面未曾收纳的岑参、高适之雄浑边塞诗,“谪仙人”李白的梦幻瑰丽之诗,以及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那些被后人附加了“象征主义”意蕴、从而如迷宫般难解的诗句,无不在画面性上树立了空前绝后不可超越的典范。郭熙山水画——包括整个中国古代的山水画血统一—因为倾重于隐逸之志,只不过是撷取了“弱水三千”中的“一瓢”。但管中窥豹,我们依然能从中得见整个磅礴淋漓的大唐气象和诗歌中流泻的光彩。

再说画的诗意性。我们前面说过,画也是“诗之余”的一种,所以好歹算是同宗同源。诗从一开始就作为体物写志的载体而存在。《礼记·孔子闲居》说“志之所至,诗亦至焉”,曹操《观沧海》结尾那句著名的“幸甚至战。歌以咏志”,观者也必定耳需目染。所以诗歌首先是择发感情的,如同韩昌黎所言“不平则鸣,这点没错。但是在抒情之后,诗歌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开始具有了“情意”,能够造出“意境”,这就不仅能发泄情感,更能寄托情感、生发情感     这当然是后来的事了。作为艺术源流的鼻祖,诗之“意”慢慢地在艺术的衍化中扩散到其他门类,譬如绘画、雕塑、制器、建筑、书法等等。相较之下,绘画因为其强烈的表现力和视觉性,又是个中最常用来表现诗意的门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