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在还可以找到马王堆未经篡改的《道德经》吗?为什么要篡改?

 sos天外飞仙 2019-02-27

现存最早版本的《道德经》是1993年10月湖北荆门郭店1号楚墓出土的郭店楚简本

郭店楚简本大约是在战国中期时抄写,文字只有后世通行本《道德经》的五分之二。

郭店楚简本和王弼本《道德经》的异同

1、郭店本: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三言以为文不足,或令之或乎属。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王弼本: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不同:智辩,圣智;伪虑,仁义。这两组词语中,郭店本表达的和人品、品行无关,王弼本表达的是人品、品行,含有儒家价值思想。


2、郭店本:

“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詀。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王弼本: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能”,“善”,完全是不同的表达,而且善下更容易误导。初次之外,郭店本还用“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这句话来详细解释这段话的意思,王弼本就简单处理,让人只能看一半。


3、郭店本:

“罪莫厚于甚欲,咎莫佥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王弼本: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多写,漏写,是因为失传造成的吗?


4、郭店本: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长。”

王弼本: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少了一个“欲”字,意思就从自愿的自律,变成了强制性的戒律。后面很多语句干脆不写了而失传了。


5、郭店本:

“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是以为之颂:豫乎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敢乎其若客,涣乎其若释,屯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牝以主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浧。”

王弼本: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王弼本应该是在漏字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添加。“微妙玄达,深不可识”是“为之颂”的原因。王弼本加一句莫名其妙的话“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郭店本表达清晰,王弼本因为错漏而含糊不清。


6、郭店本: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亡为,故亡败;亡执,故亡失。临事之纪,慎终如始,此亡败事矣。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是故圣人能尃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王弼本: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王弼本少“临事之纪”,但多一句无用的话。教,学;不能,不敢。这两组反应的是主动和被动关系。教是主动,学是被动;不能是行为限制,不敢是主观意志。


7、郭店本:

“道恒亡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将正之以亡名之朴。夫亦将知,知足以静,万物将自定。”

王弼本: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王弼本在道常无为后的“而无不为”存粹画蛇添足;同时无名之朴后面的语句,应该是因为错漏而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添加。


8、郭店本:

“为亡为,事亡事,味亡味。大,小之;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猷难之,故终亡难。”

王弼本: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王弼本比郭店本多出了很多词语,“大,小之”,意思是从战略上藐视的意思,结果变成了“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意思完全不同,和难易毫不相干。


9、郭店本: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此斯不善已。有亡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是以圣人居亡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治也,为而弗志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王弼本: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郭店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这句表达的是美因为恶的存在而被人知道;善因为不善而被人知道,是美恶、善不善的相对存在关系。王弼本中将“善”改为“善之为善”将原本表达非常清晰的话搞成了歧义。“万物作”这句之后,郭店本和王弼本完全不同:郭店本表达的是自然无为的顺应态度;王弼本表达的是卑恭谦让的礼仪态度。


10、郭店本:

“道恒亡名,朴,虽细,天地弗敢臣,侯王如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也,以输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知之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

王弼本: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弗敢,表达一种敬畏心理;莫能,表达一种行为限制。这两个词语的不同,表达的是对道的不同态度:前者是敬畏的崇拜,后者是无力的感慨。输甘露,表达的是一种交易性的需求;降甘露,表达的是高高在上的赐予。知之,表达的是对名的了解程度;知止,是表达不要贪婪。

综述:

上面简单列举了郭店本《道德经》和通行的王弼本《道德经》的10条文字的不同。归纳下:

第一条是表达品行词语的改动;

第二条是原本清晰表达的改成了具有歧义的语句;

第三条是漏写导致原本清晰表达的语句成为了有歧义的语句;

第四条是一字之差将原本的自愿性行为变成强制性行为;

第五条是在错漏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的词语;

第六条是一字之差,将主动变被动,将意愿变限制;

第七条是因为错漏自我添加造成画蛇添足;

第八条是同样是添漏,加入自己的理解;

第九条是原本清晰的表达变成歧义语句,原本是无为态度变成谦让;

第十条是对道的态度不同。

从这十条的归纳可以得出,《道德经》出现不同的原因大致有:

1、儒家思想对后人的影响,导致后人面对《道德经》出现错漏时以儒家思想进行添加;

2、《道德经》在后世流传中出现错漏,以讹传讹,后人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添加;

3、态度问题,导致很多因为一字之差造成《道德经》词语表达截然不同。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