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家论道》系列之•周高德道长《道德经》简读(76-78)

 紫微o太微o天市 2020-02-04
发布时间: 2019-06-26 |来源: 中国网道家文化 |作者: 周高德 |责任编辑: 君君

第七十六章

本章老子通过观察人类和草木的生存现象——“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从而推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接着,老子又通过——“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之事例来论证之。最后,老子得出了“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结论。其旨在教人贵“柔弱”、戒“刚强”。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1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2。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校释]

○1帛书本、河上公本、王弼本有“万物”二字,傅奕本、严遵本无“万物”二字。

○2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从王弼本。河上公本作:“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帛书甲本作:“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乙本作:“兵强则不胜,木强则竞。”按:《列子·黄帝篇》、《淮南子·原道训》引作“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文子·道原篇》引作“兵强即灭,木强则折”。 

[今译]

人出生降世的时候,其肢体是柔弱的;人死亡离世的时候,其肢体就(由柔软变得)僵硬了。

草木萌芽生长的时候,其枝叶是柔脆的;草木凋谢死亡的时候,其枝叶就(由柔软变得)干枯而僵硬了。

所以,坚强的事物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事物属于生存的一类。

因此,如果用兵逞强于天下,就必然会遭到正义力量的奋勇还击而灭亡;如果树木强壮高大了,就迟早会被砍伐而折断。

凡是强大的事物,总是处于下降衰弱的趋势;凡是柔弱的事物,总是处于上升发展的趋势。

[札记]

生之柔弱死坚强,兵强则灭木强亡。

牢记坚强死之徒,持守柔弱致安康。

第七十七章

本章老子通过“张弓”过程中产生的自然现象——“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来形象地论证“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之道”。这是老子针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而有感而发的。其中,反映了老子均衡、共富的社会理想。其旨在教人效法“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1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2。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3?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校释]

○1天之道,其犹张弓乎:从河上公本,王弼本“乎”作“与”。“其”,这里用作语气词。它的作用主要有二:其一、表示估计、推测。有时虽然是自己很有把握,但为了表示谦虚或客气,也用“其”来表示自己的意见并不一定对,只是一种估计、推测。这种“其”字可译为“大概”、“可能”、“或许”“恐怕”等。其二、表示反问,相当于“岂”。可译为“难道”。本书选前者,盖老子谦逊也。“乎”这里用作语气词,表示疑问语气。表示疑问语气时,按提问的出发点和疑问点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询问、反问和推测。这里为推测(与“其”相配合)。这种“乎”字可译为“吧”。

○2不足者补之:从王弼本。河上公本“补”作“与”(“与”,给与)。按:帛书(乙本缺文)甲本亦作“补”。

○3孰能有余以奉天下:从河上公影宋本及王弼本。河上公道藏本作“能以有余奉天下”。按:帛书甲本作“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乙本作“夫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

[今译]

天之道,大概就好像张弓一样吧?(张弓射箭时,一面将扣在弓弦上的箭往后拉,一面将弓向前推。此时,)箭向内(向下)降低,弓向外(向上)抬高;弓的长度(两弓梢之间的距离)减少,弓的宽度(弓柄与弓弦之间的距离)增加。

天之道是:减少有余的而补充不足的。人类社会中有私心者的行为准则却不是这样,它是剥夺不足的(人的财富或劳动成果)来供养有余的(人)。

谁能够把有余的(财富)用来供养天下(财富)不足的人?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够做到)。

因此,遵道而行的圣人有所施为而不图报,功业成就而不居功,(因为)他不愿表现自己有道德有才能。

[札记]

天道其犹张弓乎?减损有余补不足。

道者法之奉天下,为而不恃功不处。

第七十八章

本章旨在教人“柔弱”“不争”。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本章经尾之“正言若反”这一画龙点睛之笔,使全书所提出的诸如此类的主张令人茅塞顿开。

天下莫柔弱于水○1,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2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3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4,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5,是谓○6天下王。”

正言若反。

[校释]

○1天下莫柔弱于水:河上公本作“天下柔弱莫过于水”。按:帛书甲本作“天下莫柔□□□”,乙本作“天下莫柔弱于水”。王弼本同帛书乙本。本书从后者。

○2以:河上公影宋本与王弼本无“以”字,据河上公道藏本及帛书本而补。盖“以其”二字为该经习用之语。

○3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从王弼本。河上公影宋本与王弼本同,而道藏本作“故柔胜刚,弱胜强”。按:帛书甲本作“[柔之胜刚,弱之]胜强”;乙本作“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

○4是以:从王弼本,河上公本作“故”。按:帛书甲本作“故”,乙本作“是故”。

○5受国不祥:从王弼本。河上公影宋本于“不祥”前有“之”字,而道藏本无“之”字。按:帛书甲本作“受邦之不祥”,乙本作“受国之不祥”。 

○6是谓:从河上公本,王弼本作“是为”。按:帛书甲、乙本皆作“是胃(谓)”。

[今译]

天下没有什么事物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克坚强事物(的力量)没有什么能够胜过它,因为水柔弱没有什么能够用来代替它。

弱的能够胜过强的,柔的能够胜过刚的。(这个道理,)天下没有(多少)人不了解,但是没有(多少)人肯去践行(“柔弱”)。

因此,圣人说:“能够承受国家的耻辱,这样的人才可以配称国家的君主;能够承受国家的灾难,这样的人才可以配做天下的君王。”

正确的言论,(如果不经过认真思考就会觉得)好像错误的言论一样。

[札记]

水攻坚强不可挡,柔之胜刚弱胜强。

圣云受垢是谓主,正言若反细思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