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辽沈战役还是淮海战役,都是我军以损失十余万将士的代价打下来的胜利,只有三大战役中的平津战役,是以相对缓和的方式取胜。尤其是最后兵临北平城下之时,敌将傅作义并没有率众拼死抵抗,而是在战前召集了一干将领,当众念了和平解放的协议,虽然有众多下属反对,并且乘机逃离北平,但毕竟这些人的部队没法跑,都留下了。整个北平城25万国军部队顺利得到了整编,避免了战事。其实傅作义一直以来也并没打算死守,对于东野的实力他早有预期,并且料敌不过。从东野入关之前的一个细节就能看出一二。 ![]() 1948年11月,东北尘埃落定之后,国军输了个精光。交战双方都清楚的知道,东野的实力已经超过百万,做必要休整之后必将直扑京津地区,目标解放华北。原本解放军兵力相对薄弱一些的地区,就是华北,傅作义本可高枕无忧。然而东北一平定,形势立马变样,京津一战迫在眉睫。不过傅作义开始时还很乐观,认为满打满算,东野怎么也得休养三个月时间,等到进攻北平之时,估计是得等到1949年开春。而在这之前,傅作义大可以再招二三十万新兵,同时把城防工事加固,以80万兵力以逸待劳,胜负一时未可知。而从他所布置的防御阵势,却能看出傅作义并不打算拼命抵抗东北野战军:傅作义当时手中的50万总兵力,有一半是自己起家的晋绥军,他把这部分人全部放在了西线(北平城以西),面朝着西北绥远方向;而把属于中央军的20余万人摆在了东线。这个阵势看似是两面防御,其实还颇有玄机。 ![]() 京津地区,原本不是傅作义军阀势力的起家之地。傅作义的老底在绥远,万万不可丢失,是他个人赖以生存的根据地。在辽沈战役之后,委员长多次发电、面谈、宴请吃饭,就一个目的,劝傅作义赶紧带兵南撤,到了长江以南若还保存的了这些主力,国军能够多支撑一些时日,甚至伺机反攻。但是傅作义在北方有根基,怎么可能轻易答应撤退到南方?一旦去了江南兵权被夺,连性命保障都是问题。因此傅作义既不支援淮海战役,也不带部队南下,就是死死呆在京津一线,打算相机行事,还美其名曰要为国军在华北保存根基。其实在他看来,东野实力强悍,自己的实力恐怕难以抵挡。基于这个预估,他把看家的嫡系部队全部对着绥远方向布防,准备见势不好立即回自己的根据地。而东边的中央军,打得过自然好,打不好就让他们去吧,反正自己也指挥不动,不能指望这些队伍。 ![]() 至于后来傅作义弃守北平,则完全是出于新保安和天津两仗东野摧枯拉朽的攻坚能力,以及全国解放的大势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是傅作义的心理又有变化:即便是退到绥远又能如何?西北的二马及胡宗南就是下场,偏远地区也难以偏安,1949年初解放军总兵力突破了400万之众,军阀依靠几十万人枪守一片区域,当土皇帝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