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宫博物院众多的宝贝中有一件宝贝一直藏于深宫未被寻常百姓所熟见,它便是乾隆年间绘成的一本精美绝伦的鸟类百科大典——《鸟谱》。 鸟谱不是专门的画册,而是作为乾隆备览查阅的鸟类百科全书,但里面的花鸟画却极为精美,以至于在它绘制完成后,乾隆皇帝一直把它与宋代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卷、米芾《蜀素帖》卷、范宽《溪山行旅图》轴等名迹一同庋藏于重华宫内。 作为盛世的一国之君,乾隆皇帝不仅擅于在政治上调和鼎鼐,他还通过绘画来表达其治国安邦的理念。乾隆借着国势的强盛和他本人的兴趣,宫廷绘画异彩纷呈。从皇亲宗室、贵族们下到侍从之臣,多有能书善画之辈,甚至乾隆本人也有花鸟画传世。
郎世宁本来是西方传教士,他擅长西方人物油画,但是迫于乾隆的喜好他也不得不改为学习工笔花鸟画。有了郎世宁等外籍画家带来的西方绘画技法,创出中西合璧的新绘画格体。
乾隆皇帝对宋徽宗崇拜至极,宋徽宗落款自称“天下一人”,乾隆刻章自命“十全老人”就是宣扬自己文功武治。宋徽宗喜欢收藏器物、书画、古籍善本,乾隆也搜尽天下宝物修成《石渠宝笈》。 当乾隆帝看到宋徽宗亲笔所画的工笔花鸟画,估计他的内心不淡定了,无奈自己的书法还能拿得出手,可绘画就略显逊色了。不过身为帝王的乾隆,想到自己拥有众多才华出众的宫廷画师,于是下令修成号称宫廷鸟类百科大典的《鸟谱》。 北喜鹊 《石渠宝笈》续编记载,《鸟谱》是根据内府旧藏蒋廷锡的图本所摹绘的。摹绘者是乾隆朝画院供奉余省和张为邦,他们从乾隆十五年(1750年)春季开始绘制,直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完成,历时11年。
余省、张为邦是乾隆朝如意馆的职业画师。张为邦自幼受在如意馆任职的父亲张震的影响,工于绘画,尤擅画人物、花卉等。他曾经跟随郎世宁学画,是中国最早的油画家之一。余省也是幼承家学,工于花鸟写生。20多岁被推荐入咸安宫以绘画供职。
此套《鸟谱》用工笔重彩技法、连绵而富有弹性的线条塑造鸟禽形貌,又以短细的笔触刻画出鸟禽背部坚密光滑、腹部蓬松柔软的不同毛羽质感。
为了增强立体感,巧妙地运用了西方的光影技法,以深浅不同的色调,表现出羽毛或厚重或轻薄的视觉效果。
作为衬景的花草、树木,画家们用清代最为盛行的 “没骨”法来表现,景物巧妙得体的穿插、陪衬,使鸟儿们在树棵草丛间的行止饮啄、翻滚飞翔的各种体态,显得极具活力和情趣。
《鸟谱》绘成后,共12册共360幅,先交与军机处而后由军机处分批装裱成册。乾隆皇帝敕命大学士傅恒、刘统勋、兆惠等八人对每一帧上的鸟禽图加以详细注释。释文满、汉两种文字同时书写,释文对鸟名、产地、习性等进行考证、梳理,并且引用《诗经》里面的文字加以说明,使得《鸟谱》不仅具有艺术的观赏性,也富有文化的气息。
傅恒在卷尾所跋:“洵足为对时育物之资,博考洽闻之助矣。”足见余省、张为邦的《鸟谱》更具科学价值,因而成为清代皇室了解各地区鸟类的物种名称、生理特征、栖息环境以及迁徙、育雏等行为的博物图志。
由于画师们展示出清代宫廷绘画的最高技法,加上傅恒等人的考证、题跋,余省、张为邦《鸟谱》在绘画史和古代科技史上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余省、张为邦的《鸟谱》此后一直深藏于清宫内府,只供皇室贵胄们欣赏把玩,一般百姓甚至官吏都是不可能接触到的。1933年1月31日山海关被日本攻陷后,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决定将故宫部分文物分批运往上海。1937年“七七”事变后,故宫南迁文物又分批运往四川,抗战胜利后运往当时首都南京。 凤 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迁文物中的2972箱被运至台湾,其中就包括《鸟谱》第一至四册,目前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第五至十二册留在南京辗转于1951年运回北京,现收藏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 整套画册被一分二,这种分离不知是特意而为还是纯属偶然。期盼有朝一日,分离已久的两部分能够重新合璧,让普通民众也能欣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领略古人聪明智慧的结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