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草园)
出这道门就是鲁迅故居的 “百草园”,它几乎与鲁迅齐名。名称虽雅,其实是一座不大的普通菜园,目测了一下,大约一亩左右(六百多平米)。是当时新台门内十几个住户共有,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晒稻谷。

-
“百草园”之所以出名,当然缘于鲁迅那篇著名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

-
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在百草园内嬉戏玩耍,夏天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在泥墙根一带捉蟋蟀,冬天在雪地上捕鸟。

-
园林的设计者独具匠心,在“短短到墙泥根”后筑了一堵挺像样的墙,上面贴的黑色石板上镌刻了全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的是鲁迅的原迹。

-
可惜黑底绿字,很难辨认。隔着草丛,不好靠到跟前——既然围了起来,规矩还得遵守。

-
尽量拉近,加大对比度,勉强能看清一些。

-
碧绿的菜畦……

-
光滑的石井栏,……

-
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
百草园朝北的园洞门两侧有一副对联:“仰视桑椹熟;俯听蟋蟀鸣”。短短的十个字,一仰一俯,将孩童的天真纯朴刻画得惟妙惟肖,稚趣盎然。


-
九十年代初来过,记得当时的对联是绍兴的一位幼童书写的,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
出门往右,到一处乌篷船码头,乘船可达“三味书屋”。
-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茅屋,狗,塔,村女,云,……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个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鲁迅《好的故事》。
-
思泉没乘船,而走鲁迅故居陆路出口,顺便看看周家的老台门。
周家老台门,也是“绍兴鲁迅故居”文保的组成之一。

-
门上方悬匾“鲁迅祖居”,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鲍贤伦(1955年~
)的特色隶书。
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匾,那是鲁迅祖父周福清(1838~1904年)在同治年间被钦点为翰林,正值周家最显赫的年代。

-
周家老台门正对着的照壁,上镌鎏金大字“民族脊梁”。
鲁迅先生有一段名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按此定义,为鲁迅冠以“民族脊梁”,受之无愧。

-
周家老台门的西侧有一堵石墙,称它为“鲁迅故里墙”——思泉给它命名的。

-
游人太多,想拍得“干净”些,难。

-
墙面上是一幅大型版画,“鲁迅故里”四个大字显然是鲁迅的笔迹,是原书,还是集字?不明。

-
短短的头发,一字胡,最能表现出鲁迅先生刚毅、坚强的性格。再叼着一根烟,用如今时髦的语言——酷得不要不要的!
-
壁前还有两组反映鲁迅先生童年的雕塑(前面两片借用博友的,感谢你们了)。
-
从小伙伴聊天,到私塾先生和童年鲁迅,不正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么?(没办法躲开,只好将这位女士纳入镜头。倘若感觉不妥,立即通知,马上删除。包括以上有游人的片子。)

-
下集“到三味书屋”。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了网络上的有关文章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