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宗能当上皇帝,其实是他的祖母高太后一手导演。当时神宗病重,他最大的儿子,也就是宋哲宗赵佣才10岁,但是两个弟弟,曹王和雍王年富力强,正值壮年。按道理说,赵佣的机会很渺茫,但是高太后却很机智,她直接关闭宫门,以皇帝需要静养为借口,禁止两个王爷出入皇帝寝宫,避免耳旁风,同时加快了立赵佣为储的步伐,叫人秘密赶制了10岁小孩所穿的黄袍。
之后的几个月,就开始给赵佣造舆论,高太后当众夸赞皇子赵佣性格稳重,聪明伶俐,自神宗病后便一直手抄佛经,为神宗祈福,颇是孝顺,还将赵佣所抄佛经传给大臣们看。在获得大臣们一致称赞之时,就赶忙把赵佣抱出来,宣读神宗诏书,册立其为皇太子,改名赵煦。但是,这份诏书是不是真的,我们就没办法考证了。
![]() 在最初,赵煦对父亲的理解只是出于崇敬,在那样混乱的年代能够坚持变法,但在元祐年间被忽视和冷落的凄凉,让他对那群大臣深恶痛绝,尤其是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中国历史,朝廷纷争,党派之争。
支持守旧的高太后在上位之后,重新重用司马光,其实在哲宗初年,新党和旧党在变法的态度上都有所转变(司马光除外)。如苏轼在给朋友的信中就表露出对神宗变法初期他的一些偏激言行的反思和自责,认为新法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司马光在被贬谪25年之后变态了,对新党一群人深恶痛绝,恨到了骨子里,利用高太后同样对新党的不满,捕风捉影,对整个新党集团进行一次次斩草除根式的清算。并将蔡确贬往岭南,那时候的岭南可以说是贬官者的埋骨之地,没有几个人被贬到那儿还能活着回来。朝堂上风起云涌,全部清算,令赵煦对于司马光这群守旧派大臣更加不满。
天理循环、报应不爽,司马光等人借着高太后的东风,大力清除新党,等高太后病逝,哲宗亲政,第一时间都是贬司马光,将元祐大臣中凡是没有正眼看过他的人,全部贬往岭南,一个不留。正由于新皇帝的这种态度,朝中的党政之争越发激烈,新党反扑。其实本来就是一群触犯了互相利益的人,斗斗嘴,意思意思地贬个官就行了的问题,却由于高太后的垂帘和司马光的上台使整个局面激化,新上任的赵煦在多年的压抑环境之中长大,率领新党人大力反扑。
哲宗的悲剧在于他没有实战经验,8年的政治放养和孤立,使得他空有想效仿父亲的心,而没有相对应的能力,再加上高太后的后手,其事业心和实绩,其理想和现实能力,反差太大,使其陷入悲剧而不能自拔。本来就年弱多病,还缺乏好好地调理,积郁深重,于24岁时英年早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