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象感悟 | 正因不战,所以能胜——意象对话中奇妙的“面对原则”

 刘淑姿 2019-02-28

【为无为】:意象对话心理学认为,当我们一般人内心有一个伤口时,之所以迟迟不能愈合,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去让它愈合,恰恰相反,是因为我们太急于去做各种努力,让它赶快愈合,结果适得其反。就像身体上某道长了疤的伤口,我们急于恢复而去把长了的疤掀掉,那么结果就是恢复更慢,等着伤疤自然脱落,这就是所谓的“为无为”。

学习意象对话半年多以来,我实际练习的并不多,因此对意象本身的感受还不是很深,但对意象对话的一些原则已经有了一点点感悟。


意象对话中有两个经常被强调的原则——“为无为”和“面对”,也就是“主动不干预”、“只是看着它”。这两个原则起初看上去像是文字游戏,但真正在现实生活中实行起来,我却发现它大有用处。


例如:前一段时间,妻子很苦恼地告诉我,组里某制片主任总是跟她作对,在背后造谣生事,令她很难受。我相信妻子在这件事上没有错,她只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赢得了大家的赞许,但这也自然地流溢出某种魅力,夺了许多人的风头,引得那个制片主任嫉恨。妻子是个凭感觉行事的人,也不喜欢冲突,因此遭遇难受的处境往往会选择避开。我想,生活中的“坏人”其实类似于我们内心的消极情绪或意象,既然我们能用“为无为”的面对消极的情绪和意象,为什么不能用这个方法面对“坏人”呢?于是我告诉她,被人妒忌而遭到攻击,的确令是人难受的。不过,我们由于难受而选择对抗,或是由于难受而选择逃避都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因为:对抗会加剧人际冲突,不但使消极的人际关系更加消极,为日后留下更多隐患,而且也消耗了自己“干正事”的精力,两败俱伤;而逃避呢,则会挫自己锐气,长他人的不正之风,也是对双方的成长都不利的。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难受着去继续面对,不做逃避,也不做对抗,只照例用心发展自己的实力,看看对方还有什么更厉害的招数。同时我告诉妻子:对方这样做其实也蛮可怜的,如果一个人只能用龌龊的方法去赢得别人的关注和自尊,那她一定有一段很不幸的成长史。妻子依计行事,那些令她烦恼的东西也不复存在了,妻子深感此计甚妙、可行。

说实话,当时给妻子出这个主意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效果会怎么样。现在回头反观,为什么“为无为”和“面对”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效果呢?我总结出两点: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习惯用理性思维处理事情。理性思维是线性的,往往也是二元的,好坏对错,泾渭分明,比如这个例子中的对抗或是逃避——无论选择哪一个,结果都是消极的。而跳出上面的“二选一”,选择“为无为”,“面对”,一来可以证明妻子并没有做错什么,让对方慢慢明白,用坏话和谣言是达不到目的的;二来可以使对方懂得,妻子不会畏惧地逃跑,她的勇气会用来做更有建设性的事情,而不会用来和她做无谓的较量;三来妻子坦然面对她攻击的态度也使对方感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接纳,使得对方针对妻子的消极情绪有所消减;四也避免刺激对方,激起对方更大的负面情绪,做出更多的恶事,等对方的负面情绪慢慢衰减和消耗,她也就没有继续作恶的驱动力了。这样坚持面对之后,妻子终于用自己的定力赢到了最后。


2、“为无为”并不是真的“无为”。“为无为”里面的两个“为”是不同的,第一个“为”,指的是我们“选择做”什么;第二个“为”指的是我们“习惯做”的行为。来访者为什么来接受咨询和治疗?我们为什么要自我成长?就因为无论是来访者,还是我们自己,过去的行为都出了问题,我们过去的行为已经不能给我们幸福感和满足感了,因此我们才要寻求改变。这个改变在行为层面上就是改变我们的习惯行为,而改变习惯行为则是从停止习惯行为开始的。“无为”,就是暂时停止习惯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为无为”其实就是一种程度最小的“有为”。即使程度再小,“为无为”也是个好的开始,它会引导我们越来越远离习惯的过去,走向虽不习惯、却是崭新的未来。从理性上寻找改变习惯的行为的方案相对是容易的,但这种改变却不扎实,因为它和我们的感觉联系得不够紧密。“为无为”却会为我们争取感觉的时间。“为无为”时,我们会首先体会停止习惯动作的感觉,当我们适应了这种感觉时,更适合自己的改变方案自然会出现,这样的改变才是我们乐于接受的,也才是真正的改变


这正是把意象对话中面对情节的处理方式用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实例,也是我学习意象对话以来的第一个收获。

【面对】: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内心的某一消极情绪反复困扰自己,想尽各种办法回避都没有用,某一天自己不再回避了,难受着面对了一次,以后它就不再困扰自己了,自己也不用再去想各种办法来回避了。其实所有消极情绪都是这样,当你有勇气面对它时,它就不会再对你形成困扰。所以意象对话心理学格外重视面对的基本原则,受到困扰时,我们要做的不是想办法回避,让自己暂时舒服,是让自己难受着面对,让自己有面对的勇气。


文章摘于《心生活》



您的心灵港湾

疲累了停歇、

迷茫了选向、

无助时陪伴、

受伤时休复、

破损时重建的心灵修养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