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和王维:两大绝世天才因她关系冷漠?

 昵称m5Gu5 2019-02-28

公元701年2月28日,代表盛唐诗歌巅峰的两个诗人同时出世:一个李白,一个王维。一个诗仙,一个诗佛。他们的寿命也相差无几:王维死于公元761年,李白死于公元762年。

这是两段最有可比性的人生,但蹊跷的是,寻遍两个人的全部作品,都找不到有关对方的一字一句。在所有的正史、野史里,也查不出他们来往过,聚会过。这是何故?两个天才,因家庭出身各走各路

梳理两人生平,毫无疑问,第一个拉开距离的,是出身。

王维的“血统”特别高贵,他出身五大望族之一的太原王氏,母亲出身博陵崔氏,也是当地名门。高祖曾祖一直到王维父亲这一代都官任地方“司马”。

王维

这样一个官宦家庭,让王维受益匪浅。祖父是朝廷的乐官,创下了很好的音乐学习氛围,父亲教他诗文,母亲是个佛教徒,懂佛经,教他画画,不用额外受教培训,就学得了一身才艺。

受益于如此全面优良的家庭教育,王维就像在深山里名师调教出来的玄幻剧主角,身怀“绝世武功”,14岁就出山了,背一把琴,提一支笔,走进了盛世下的长安。两年后,他就以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震撼整个文坛,接着21岁状元及第。

放眼盛唐,“五十少进士”,50岁能中进士就很不容易,王维的才华可见一斑。

相比,李白的家庭背景非常复杂,唐代史料语焉不详,特别是对其祖父、曾祖父,史料无一记载。李白自己很少谈及家世,偶有所及,也往往只提远祖,讳言近亲,闪烁其辞,故布疑阵。

李白

有人说他是中亚富商后代,有人说她是李建成(被唐太宗李世民所杀的兄长)的后裔。但不管怎么说,他父亲李客是个商人的事实(注:商人后代不能参加科举),注定了纵使拥有万贯家财的他,当时的社会地位远不及王维。

可能正是因为家庭出身的原因,自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有“匡扶天下、辅弼天子”水平的李白,决定另辟蹊径,靠举荐上位,“一步登天”。摧眉折腰,天才的翅膀在现实折翼人

李白第一次到长安,已是公元730年(唐开元十八年)前后。在此之前,他游历天下,到处卖文自荐。尽管他的不少诗文万人争诵,但是那些正统科举出身的人,还是背地里看不起他,让他屡屡碰壁。

后来在湖北安陆,他首度收起流浪的脚步,娶了故相许圉(音yǔ读宇)师的孙女,一呆就是十年。虽然更加积极地上书地方长官自荐以求闻达,但每次自荐都是无果而终。于是,而立之年的李白终于下定决心,像王维一样去首都长安,谋个前程。

可是,对于这些后来者,王维的一首诗,很能代表他的态度。

当时,王维的好友孟浩然(注:也是李白的好友)赴长安应试,落第后滞留长安一年,正打算冬天返回襄阳。

孟浩然

王维写了一首《送孟浩然归襄阳》劝解,诗中写道: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

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意思是说,如果实在不行,就干脆回乡隐居,别再辛辛苦苦地来长安,学司马相如向汉武帝献《子虚》赋了。

这种悲观的态度其实是王维的一种无奈。虽然他少年成名,冠盖满京华,是长安文化圈的领军人物,也是亲王贵胄的座上宾。但这么多年的长安行,让他深感仕途大不易。

这个心结,在王维争状元的时候就埋下了。

当时,唐朝虽然重视正统科举,但达官贵人之间仍有“温卷”之风(注:士子在应试之前,常把旧作诗文投献名公巨卿,以求荣誉,称为“温卷”)。少年成名的王维一考不中落第,再考的时候,有人给他出主意,让他去拜见唐玄宗的亲妹妹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

那次拜谒,“妙年洁白,风姿郁美”的王维抱琵琶出场,以一曲《郁轮袍》满座皆惊,才将诗作呈上。这时,年长王维9岁的玉真公主,语有深意:还以为是古人之作,没想到是你写的!

这一拜,王维果然中了状元。

但王维并非依附武则天的张昌宗、张易之,而是很纯很天真。中状元后,很快就“私自”娶妻,未告知玉真公主。结果,短短几个月里,王维就从云端跌落,翻云覆手只在一瞬之间。

在济州熬了四年多后,适逢天下大赦的王维,辞去了在济州的官职,第三度回到长安,希求重头再来。这时候,正好是李白的“第一次”赴京。

两个都想用文学上的成功,求政治上得意的人,在这里殊途同归,但心境却是大不相同。一个意气风发,一个老气横秋;一个一路风光,一个已是心有余悸。

轨迹交汇,两个文豪逃不掉的女人

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历史留下了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还是孟浩然,这是他第二度到长安来求官找差事。

没想到,孟浩然和王维正在聊天,突然唐玄宗驾到,吓得孟浩然钻到床底下。后来唐玄宗也没有生气,还让孟浩然吟诗,结果老孟念了首“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将自己的怀才不遇归咎于皇帝大人,惹得唐玄宗老大不痛快,孟浩然的官运算是被自己给封杀了。

唐玄宗

这里有个大疑问,孟浩然和王维是朋友,一起谈谈诗文正大光明,为什么要钻床底?大大方方地让王维引见不好吗?再者,皇帝为什么到王维家去串门?思来想去,合理的答案只能是,王维住的就是玄宗亲妹妹玉真公主的居处。

如果这是真的,不知道李白作何感想。因为,用李白自己的话说,他第一次入长安,也曾“历抵卿相”,到各个王公贵族府上投递自己的作品,却是始终徘徊魏阙(注:宫门上巍然高出的观楼)之下,望其门而不得入。其中,就包括这位玉真公主。

当时,李白到长安后,通过妻子娘家的关系,几番辗转才求见到当朝丞相张说,结果正赶上张说病重,无法见李白,他的次子张垍(音jì读记)代为接待,竟然假意给李白指了条所谓的“明路”——玉真公主。

张垍说,这位玉真公主擅长诗文,常雅集文人墨客谈论老庄之道。只是她信奉道教,不喜城里嘈杂的环境,故而常年居住在终南山的别馆。

李白听了张垍的建议,当即离开长安,沿渭水一路西行,亲赴终南去寻一场偶遇。结果,到了才发现,原来别馆荒废已久——他被人忽悠了。

可以说,第一次长安行,李白是大失所望,败兴而归。因无颜再回安陆,乃泛黄河而下,到汴州、宋州、洛阳等地。千古名篇《长相思》、《蜀道难》、《行路难》,就是这段时间写的。

直到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才终于迎来了转机。

此时,王维因中年丧妻又丧子,决意一心向佛,独居终生(注:历史为王维留了一句评注,“孤居三十年”)。在这个当口,李白在终南山寻访玉真公主写的《玉真仙人词》,似乎才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这年,行踪飘忽不定的玉真公主,与贺知章、以及高道吴筠联名举荐,李白终于在唐玄宗跟前做了翰林待诏(六品)。

李白等到这天,从初次入长安算起,已经过去了12年,和王维中状元比,则足足晚了20年。而那个共同的“伯乐”,是不是又成了他和王维之间最难逾越的隔阂?

长安

只是,这次举荐,最终也没有成就李白的“大理想”——立盖世功业,功成身退,之后归隐江湖。因为这已经不是开元初励精图治的唐玄宗了。他宠信杨贵妃,任用李林甫和杨国忠,政治已经开始败坏。

皇帝对李白的态度,用文人的话说就是 “以倡优畜之”。这对胸怀壮志、自比“大鹏”在世的李白,完全是耻辱。所以,他恃酒狂放,让高力士脱靴,让杨贵妃捧砚……仅仅一年多,李白被赐金放还。

安史之乱:同一场灾难,不一样的结局

事实上,李白和王维本可能还有一次来往的机会:

公元755年,这一年,安史之乱爆发,不久,长安被叛军攻陷,唐玄宗出逃,未及逃走的王维被捕,因是当世名家,被安禄山逼迫出任伪职。这是个大破大立的绝佳机会,如果李白抓住,也许就能重返朝堂,实现抱负。

可是,李白是怎么选的呢?

当时,几方势力里,除了叛乱的安禄山,被困的唐玄宗,以及救驾的太子李亨外,玄宗还有一个儿子永王李璘也在江南起兵,以“勤王灭贼”旗号,时刻准备夺权。

李白当时正在庐山隐居,永王离他最近,李白不假思索就进了永王的幕府。在他看来,都是平乱,无论哪个李,都是一家人。

但实际上,永王并不成事,很快就被太子李亨打败,李白也成了“谋逆共犯”,被捕下狱,幸得夫人宗氏和朋友们大力相救,才保住性命,长流夜郎。而此时,李白已经58岁了。

再说王维,按理他当了伪官,等到战乱平息,按例当死。但王维在被俘期间,也写过一首诗,名叫《菩提寺私成口号》(也叫《凝碧池》),讲的是听闻安禄山残忍砍杀唐玄宗宫中梨园旧人后的悲愤心情。

就是这首诗,其中的“百官何日再朝天”一句,表明王维对李唐还是忠心的,再加上王维的弟弟王缙愿以官职为哥哥赎罪。王维不仅没被杀,还重回李唐官场,做了太子中允。甚至在60岁,一生蹉跎已心向田园的王维,却迎来了人生最大的官阶——尚书右丞。

逃不掉的宿命,权力股掌之间无关道佛

公元761年,王维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中,平静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去世前两年,王维上表将自己钟爱的辋川别业改为寺院,又将自己的田俸拿出来,赈济灾民。

不管往事几多凌乱,王维死的时候已像一个得道高僧。

但李白为了盖世功业,还在做最后的尝试。他写过一首题目很长的诗,叫《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

这是年届花甲的李白,写的最后一封“请愿书”,依然想以老迈之躯,为国建功。可是这一次,他还是没有成功,因为他病了,只能半路折返。第二年,他就病死在他的族叔、安徽当涂县令李阳冰处。而那正是玉真公主的归葬处。太白和玉真公主的缘分,可谓不浅。

李白临死的时候还写了一首《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把自己比作一只在中天摧折的大鹏鸟。直到死,他还在为一生有志难抒,虚度光阴,而深深地惋惜。

终其一生,两个同时代的大师,没有唱和,没有交集。

有人说,这是性格,这是文人相轻,但想想长安城里那些起起伏伏的往昔,想想李白不懈的“奋斗终生”,王维隐退的“锋芒”,可能还有一个细思极恐的推测:两人互相有唱和,但是,这些唱和的诗句被人为的封杀了,因为这些诗句触碰到了权力高层某些人的禁忌或痛处,所以,相关的诗句当时就被焚烧了,而且两个人被下达了封口令,所以才在圈子里形成一种互不打扰的氛围。

如果这是真的,两个绝世天才,一个诗仙,一个诗佛,穷就一生,还是无法逃离权力的股掌之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