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就是葛藤的根,长长的根直接钻到地下数米,而且它的根须可以向旁边延伸到十几米以外,正因为强大发达的根系,才能够把四面八方的水气吸纳过来,然后源源不断地往高处供养。 《神农本草经》葛根主诸痹就是这个道理。 《草药歌诀》软藤横行经骨间,这些软藤类的药物,如葛根、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它们都能疏通经脉,治疗各类经脉痹阻引起的风湿痹痛。 葛根是辛味的,辛甘发散为阳,它就善于宣散外达,可以解肌退热,发汗解表。 《本草十剂》说,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也。 麻黄乃太阳经表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麻黄善于发散肺跟太阳膀胱经之表邪。 葛根乃阳明经主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葛根从脾胃肌肉跟阳明经发出来。太阳病初起,表闭者,邪未入阳明,即使头痛也不可以轻易服用葛根,恐引贼入室也。只有见到阳明经证时,或项背强紧紧,经脉不舒利可用之。无论风寒或风热,肌肉被邪气捆绑得紧紧的,疏散不出来,放松不了,就像颈椎病僵硬一样,都可以用葛根,这葛根它就是一条蔓藤,能把所有土壤里的水气聚在一起,往天空发散。 《神农本草经》里头说葛根能起阴气。是葛根善于把津液往上往外敷布的表现,所以葛根这种强大的功能,我们又称它为升腾,它是藤类药里头升发很厉害的。 主宗筋,阳明主宗筋。葛根不单主阳明胃肠的肌肉,周身的肌肉它都能主。所以它能够让肌肉充满力量,能够使阳明主宗筋功能加强。 葛根还可以丰乳。乳头属于肝经所管,乳房却属于阳明胃经所管。所以丰胸丰乳,应该强大阳明胃经,使脾胃升清功能加强,这样源源不断的津液就会运送到乳房去,取代乳房里的各类包块结节跟病理产物。就像葛藤能把土壤里的水运送到最远的枝条上去,所以葛根入到人体内,可以把脾胃里的津液运送到乳房去。并且把这一系列的经络郁滞打开。乳腺增生,甚至乳腺纤维瘤里头,不单用葛根,还建议病人喝葛根粥。 颈椎病与葛根汤 葛根汤虽然能够治疗颈椎病,但只是应急于一时而已,通过早睡,跟天天小发其汗,促进周身气血循环,让身体不再处于长期疲劳状态,才能长久地根治颈椎病。 通脉饮与头晕颈僵 老先生笑笑说,血压高也是身体在自救,通过提高血压,让你脑部供血充足,但你心脏功能不够,心脉弱,所以提上来的气血你也支持不了多久,所以容易心慌头晕,呈现一种供血不足之象。 这病人不解地问,那这样降压又不对,不降压又不对,我是要听这检查报告,还是要听我自己的感觉呢?老先生笑笑说,既然这样,就搞点中药来调调吧。 小指月摸完脉后说,这左寸脉不足,寸脉主心脏主颈部也主大脑,他心脏气血不足,脑袋也晕,颈椎怎么样呢?这病人叹了口气说,我这颈椎病都有十来年了,几年前检查,发现我这颈椎侧弯得厉害,所以经常颈椎转动不利索。老先生听了后说,老年人心脏功能不好,颈椎又不好,脑供血又不足,以后不要再看电视了。 心脑供血不足,颈椎又不利索,用通脉饮,可以强大颈椎寸脉。葛根、丹参、川芎三味药的通脉饮。丹参能入心,葛根通达颈背,川芎直接上脑,三味药真是提升寸脉的好帮手。 这病人一吃后,脑子马上清醒不晕了,颈背那种僵紧之状,居然完全放松了,再去量血压,降到正常,他有点不可思议,回来问,大夫你这哪味药降了我血压呢?通脉饮,心主血脉,心脑相连打通,脑袋供血就足,而且清爽,这样一半是你的努力,一半是这药物的作用。 葛根不是直接降血压的,它是让你周身肌肉纤维那种拘急的状态放松而已,这样一放松,血管的外周阻力就减轻,外周阻力一减轻,就像你把路子打扫干净,车开起来阻力就很畅快,心脏也不用费那么大劲去泵血,所以压力自然减轻。 七味白术散与久痢不止 对于脾虚湿泻,久痢不止的患者来说,两味药是必不可少的。一味药是白术,白术为补脾圣药。另一味药就是葛根,葛根其气轻浮,质地沉重,以其沉重之质地可以直入下焦,再借助它春生之气,轻浮之力,可以升脾胃下陷之津气。能够鼓舞胃气上行,以升津液,故葛根乃治脾胃虚弱泄泻之圣药。 有个小孩子,三个月都拉肚子,吃了黄连素片没止住,又吃了止泻药还止不出。给他用了两剂七味白术散,里头就用白术配葛根,一剂止二剂愈。久泻肠道排泄物,不是酸臭,说明毒热不重,故不需要再用通泄之法。泻下清水,乃脾虚湿盛,也不是止泻之药能够止住,强行收敛,反而容易留邪,必须借助健脾胃升清阳之品,始能得治。张仲景用葛根汤治阳明自痢就是这个道理。 《神农本草经》主下痢十年以上,这种久病下痢,未有不涉及脾虚湿盛的。所以滞下久淹,如同低洼沼泽,非白术大填其土,不能令水干涸,非葛根大升其清气,不足以让湿化之。这样培土升清,乃是治久泻湿下之秘传。 葛根配白术在这里,就是把下陷的水湿泄泻,变为上升的津液,这样治病太高明了,没有去攻病,也没有去逐邪,而是通过旋转上下气机,下病上取,令气机能相互对流,使地气上而为云,那地面自然干爽,天空自然晴朗。清气在下,则生飧泻,主升清气者为中焦脾胃,能把清气上达巅顶者,葛根乃力堪重使。白术配葛根可是一举两得啊,治清阳下陷湿泻,逆流挽舟,又把清气升举上来,使脖子挺直,脑袋精气充满。 七味白术散,源于宋代,原名白术散,是北宋中医儿科鼻祖钱乙创制的,记载在《小儿药证直诀》这本书中。 它由人参、白茯苓、炒白术、藿香叶、木香、甘草、葛根组成。 功效主要是健脾生津,行气消胀。 用于治疗脾胃久虚,津液内耗,呕吐泄泻频作,烦渴多饮。 明代儿科世家万全提出,“七味白术散乃治泄作渴之神方”,就是说腹泻并见口渴的孩子服用七味白术散有神奇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