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绝对是黑马电影!完全就是奖项收割机! 不仅获得最高荣誉杰出电影制片人奖,也获得了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等三项大奖。 获得第91届奥斯卡大奖: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剧本。 千呼万唤终于正式引进内陆了! 《绿皮书》由喜剧电影导演彼得·法雷利执导,这位导演曾凭借《电影43》拿下第34届金酸莓最差导演大奖。 近十年来,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扑街,但却突然奉上一部在各大奖项所向披靡的电影佳作,实在难得。 《绿皮书》在豆瓣平台的评分高达8.9分,口碑好到爆。 它改编自真实故事。 唐·谢利(Don Shirley)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 他是钢琴神童,三岁就登台演出,拥有音乐、心理学和礼仪艺术三个博士学位,可以流利地说8种语言。 但讽刺的是上天在那个年代给了他一个“黑人身份”,即使他在台上多么光芒耀眼,台下看他演出的白人还是打心底里看不起他。 买衣服,看上一套西装不能进试衣间; 吃饭要去黑人酒吧,不能在白人俱乐部就餐; 住旅店要去有色人种旅馆,不能住白人的四星五星酒店; 出行受到管制,有的地方晚上黑人不许外出。 因此他要到南方巡回演出,为了安全起见,他需要要寻找一位特别的司机。 司机的职责有点多,主要是保证谢利博士能够按时演出,意思就是不管遇到什么突发状况,司机都要解决。 托尼原本是夜总会的保镖,性格爆裂。 有着黑帮背景,朋友们都称他为“大话王”,他有着很强的办事能力,但他却歧视黑人。 黑人工人喝过水的杯子,他都会扔掉。 但为了生计,托尼还是接受了谢利的这份司机工作。 载着他去巡回演出,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公路生活。 众所周知,在60年代,这一带种族歧视最为严重,种族隔离根深蒂固。 出发前,唱片公司的人就给了托尼一本绿皮书,里面标明了哪些地方黑人能去。 两人一上车就显得格格不入。 托尼和谢利完全是两种性格的人,一个粗野庸俗,但活得自在洒脱,一个高贵讲究,颇具绅士风度。 托尼一手握着方向盘,一手吃着被称为“黑人最爱的食品”炸鸡,可谢利却从未吃过。 托尼递给他的时候,谢利连说了好几句拒绝,让他好好开车看路。 白人托尼吃肯德基简单粗暴,直接用手抓着吃,手上的油也自然的在衣服上蹭干净, 而黑人谢利却从小习惯了刀叉的生活,甚至问托尼有没有盘子。 路上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戏。 托尼在田地边修车,还给谢利开车门。 正在田地里干活的黑人们像谢利投来了异样的眼光。 他们无法想象,为什么一个黑人可以被白人伺候。 巡回演出的路上,免不了各种趣事,让这部电影的故事在欢快的氛围中展开。 既有不同阶层的文化碰撞,也有着种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更有着人与人之间微妙关系的转变和升华。 《绿皮书》是一部十分感人的电影,最动人的便是托尼和唐·谢利的友谊。 一开始,托尼替谢利解决各种问题,只是职责所在。 但随着越来越了解谢利,知道唐内心所承受的痛苦以及他的信仰和追求,才真正感受到了这位音乐家的伟大之处,而托尼和谢利也终于成为了好朋友。 白人也可能是那种无知的内心狭窄险恶的小人,也可能是小偷或者混混; 而黑人也可能是天才,博士,高尚宽容的人。 而要改变人心,需要的不仅仅是天赋,更需要勇气。 还好片子没有一“黑”到底。 影片在很多细节上,暗示了这种状况终会改变。 不只是那个年代,即使是现在,也有人带着有色眼镜去评判他人,仅凭外表,肤色就把人分为三六九等。 就像《绿皮书》中说的一样,希望不久的将来,人们之间可以去除偏见,平等的生活,谁都可以在任何地方而不会感到尴尬和不适。 因此,这部无可挑剔的电影佳作值得重点期待。 |
|
来自: 老骆驼4753 > 《外国影视剧透剧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