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公十三忌,都进来看看,可以避免很多事!

 道万古悲慈渡航 2019-02-28

神话传说:

大多数人们都知道农历的正月十三,忌做活,忌出行,这是为什么呢?

宋太宗赵二舍,中了辽国计策,前赴北国会谈,杨家将在杨继业率领下,七郎八虎闯幽州,前往保驾北征,行兵到两狼山前,杨继业认为此次行兵犯了地名之忌,自己姓'杨','羊'遇'狼',又遇两'狼'难以取胜,告诫子弟官兵都要小心,结果,在战争中,遇到了埋伏,兵败金沙滩,杨家将受到严重损伤。大郎替了宋王死;二郎短寿一命亡;三郎马踏肉泥浆;四郎流落在番邦,五郎怕死当和尚;七郎乱箭一命亡;李陵碑前碰死了杨老将;只剩一个杨六郎。杨家将兵败失了散,这一天,正月十三日,杨家将的忌日,人们为了纪念保国忠良,就把正月十三定为'杨公忌'。后有人因缅怀杨公之死定为每一月都有一天是杨公忌日,俗称'杨公十三忌'每逢此天凡事不可做,皆为不吉。

杨公忌日'又称为'杨公十三忌'这十三个'忌日'分别是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十二月十九。每月逢此一天凡事不可做,均皆不吉。

另一版本

传说杨家将杨老令公一直打胜仗,可总有几天了打败仗,后来总结出杨公忌日不能打仗。传到民间,这几天不能办大事,不能走亲戚....

具体时间是:

正月十三、二(月)十一;

三月初九、四初七;

五月端五、六初三;

七月初一、七廿九;

八月廿七、九廿五、

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

十二月十九。

由来:

杨筠松(834-906年),名益,字筠松,号救贫,窦州人。中国四大堪舆明师之一。唐·僖宗(874-888年)朝,掌灵台地理,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乾符六年(874年)王仙芝赵义,黄巢应之。广明庚子(880年)黄巢入长安(今西安),(另传是安史之乱出宫后到江西赣州授徒曾文辿开基祖先廖瑀.)杨救贫窃得《禁中玉函秘术》,即郭璞《葬书》,回到赣州,在今杨仙岭授徒传术。因杨筠松一生用堪舆之术为无数贫人造葬作福,深得民心,人们尊称他为杨救贫。

杨公一生传奇颇多,一生用所学堪舆之术以救善良、善德之人之贫苦,期间有歹人、恶人要挟杨公点地,杨公不从;期间有政客、歹恶之人得不到他点的吉地,期间加害杨公,杨公一生有十三次被害,因杨公救人无数,福德深厚,每次有惊无险 ,所以杨公有十三忌。[忌:者死亡之忌也,君不见人家上辈死了,就在门上帖上'忌中'二字的白条].杨公一生有十三忌就是恶人求不到吉地,变设法害死他,但吉人天相,善德必昌,每次都只有惊险,却没有给人害死,杨公的三千弟子变把那十三次受害的日子定为杨公忌日。他的弟子在这十三天内便不为人造葬作福,在家为师做忌。

杨公忌日

百事忌.

神仙留下十三日,举动须防多损失.

一切起造与兴工,不遭火盗定遭凶.

婚姻嫁娶亦非宜,不得到头终不吉.

人生出生遇此日,劳劳碌碌得还失.

安葬若还逢此日,后代儿孙必气食.

上官赴任用此日,破贼多愁主革职.

得知广普传与人,子孙昌盛皆阴鸷.

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二十九。

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十九.

月忌日

百事忌.

初五十四二十三,年年月月在人间.

从古至今有文字,口口相传不等闲,

无事游宕之社稷,李颜入宅丧三郎.

初五犯着家长死,十四逢之身自当.

行船落水曹官事,皆因遇着二十三.

注:就是每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日都是凶日.

探病忌日

壬寅壬午连庚午,甲寅乙卯己卯妨.

神仙留下此六日,探给疾病替人亡.

'扬公忌'是宋朝扬家所忌讳的日子,一年之中有13天,在这13天中不出征打仗。

由于人们对扬家将的敬重,所以有很多人沿用。

久而成俗 ;比方说吧:某人是在'扬公忌'的某一天出生的,难免会被有

心人说三道四。

这拾叁天分别是:

元月壹拾叁

贰月壹拾壹

叁月初玖

肆月初柒

伍月初伍

陆月初叁

柒月初壹

柒月贰拾玖

捌月贰拾柒

玖月贰拾伍

拾月贰拾叁

拾壹月贰拾壹

拾贰月拾玖

阳公忌

----'杨公十三忌'自古以来即受到玄空家的重视,在玄空家的眼里,这十三个日子决不能被选来做为开张、动工、嫁娶、签订合同等等。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北靠浙江,西接江西,南连广东。依山傍海,海岸曲折,多港湾海岛,全省有1400个鸟屿,仅次于浙江,位居全国第二。多山地丘陵,可分为闽西山区、闽中山区和沿海平原,主要山脉有武夷山、戴云山等。闽江是境内最主要的河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这样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对福建文化所产生影响,我个人认为总的来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多山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另一个方面是濒海多港湾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征。

(一)内陆文化的特征。福建的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自古就有“东南山国”之称。西北有武夷山山脉、东北有太姥山脉、西南有博平山山脉、中部有鹫峰、戴云两山脉。在古代外省入闽主要通过仙霞关、杉关、崇安分水关、福鼎分水关、诏安分水关,这五个关口入闽,而这些地方地势非常的险要,要入闽实属不易,史书记载“闽道更比蜀道难”。再者,从福建人口的聚集地来看,盆地是居民密集的聚集地,例如浦城、武夷山、建瓯、邵武、顺昌、尤溪、三明、永安、长汀、上杭、漳平、德化、华安、古田和屏南等都是人口聚集的盆地。因此,这样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古代福建交通的闭塞,不同区域的人们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这样对文化所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1.①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约中晚唐之前)福建文化落后于北方。福建地处东南在古代是属于蛮荒之地,落后的交通使得中原的文化要传到福建变的非常的困难,而土著的闽越人自身文化又相对的落后。同时福建相对的隔绝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不同的方言,而不同的方言却不利于人们口头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②有明显的区域文化的特征。福建是一个移民的省份,在两晋南北朝、唐前期、唐末五代、两宋之交、明清时期北方大量的移民涌入福建,由于移民的时间;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的程度不同,再加上省内、省外交通不便等原因形成了福建不同的方言区,如闽东方言区、兴化方言区、闽南方言区、闽北方言区、闽客方言区。而在不同的方言区又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信仰。例如,闽东方言区信仰监水夫人和五帝;兴化方言区信仰妈祖;闽北方言区信仰扣冰辟支古佛;闽客方言区信仰定光古佛。不同的民间信仰又促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例如,有莆仙戏、高甲戏、芗剧等。福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山,适合蚊虫的生长,蛇类众多,古代先民对蛇既害怕又崇拜,从而形成了蛇的图腾。在古代使用干栏式的建筑也与这样的气候有关。如果按河流的分布来看福建的文化可以分为闽江流域、木兰溪流域、晋江流域的三大文化圈。所以,福建文化本身有很强的小地域色彩。2.许多中原古文化在福建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①福建的方言中保存了大量的古音、古词。一些古汉语中常用的词汇在普通话中已不用或少用了,但是在福建的方言中却被保存了下来并还在使用,仍然有它的生命力。例如古汉语的“鼎”,也就是现代汉语的锅,在福建的方言中还清晰可辨,再如古汉语的“面”,也就是现代汉语的脸,也一样非常容易辨别出来。②在福建的许多乡村中保存着聚族而居的传统。聚族而居的传统原本起源于北方,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这样的传统在北方现在已经逐渐消失。在南方的福建却保存了下来。原因主要有这些,北方的移民利用宗族克服南迁途中的种种的困难;利用宗族同当地的土著进行抵抗;不同时期的移民利用宗族争夺生存的空间和政治利益;多山的地理环境容易形成聚族而居的村落。③形成完整的理学体系。理学的来源之一是儒学,而儒学在汉代以后随着移民南迁传入福建,到了宋代,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流派对释、道、儒加以改造,构筑了完整的理学体系。④在民俗中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风。两晋南北朝以后,中原民俗传入福建,由于交通不便和聚族而居等原因,保留的相当的完整。例如,现在福建的端午节、重阳节、寒食节等很多都是从北方传入的。

(二)海洋文化的特征。福建海岸属于基岩海岸,海岸线漫长而曲折,长达3051.02公里,仅次于山东省,居全国第二位,岸线曲折率为1:5.7,居全国第一位。山丘向海延伸,形成曲折的海岸和众多的港湾。全省有大小港湾125个,其中较大和较重要的港湾自北而南有沙埕港、福宁湾、三沙湾、罗源湾、福州港、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港、金门湾和东山湾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港是福建省六大深水港湾。福建的港湾一般深度较大,两侧有半岛和岬角环抱,形成“口小腹大”的形势,风小浪弱,不冻,少淤,港域广阔,掩护条件好。天然良港的优越地理环境,再加上“八山一水一分田”不适合耕作的内陆环境,使得沿海的居民把眼光放到了海上。西晋:闽江和晋江流域的海运已有相当规模,造船业发达,出现了“八槽舰”的水密舱技术。隋唐:海运北至日本、高丽,南至南洋各国。宋元:泉州成为“东方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明:漳州月港日趋繁盛。这些海外贸易的发展反映在文化上则是福建带有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

1、重利的价值观。在古代的中国长期以来重本抑末,“以末致之,以本守之”,这样的观念根深蒂固。而福建由于海外贸易和商业的繁荣,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宋代刘克庄就指出当时的泉州是一个“只博黄金不博诗”的典型商业社会。明以后则进一步加强,李贽感叹道:“天下尽市井之道也。”商业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2、敢于冒险的性格。古代的航海和海外贸易几乎是一种生命的赌博,非常的危险。航海要面临惊涛骇浪,船只随时有可能被大海所吞没的危险。因此,航海的人常常不得不面临生与死的考验,这就使得他们在心理上能够面对各种艰难的挑战,敢于去冒险。如泉南人信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特别晋江、石狮一带商人,推崇“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人不输阵,输阵番薯面”,“争气不争财”,“三分本事七分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冒险的性格到了明清时期发展成为积极进取的开拓的精神,在开发台湾省和东南亚地区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漠视礼教。沿海的家庭由于男子多出外经商谋生,妇女渐渐冲破礼教的束缚走出家门。在中国传统的礼教以俭朴为美德,由于商业经济的发达,耻贫夸富却成为泉州地区的风尚。在衣着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泉州惠安解放前的服饰被叫作“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就很能说明问题。

4、开放融合的特性。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达,使宋元时期福建东南沿海地区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特别是泉州,宋元时期泉州地区除了传统的道、佛、自然崇拜、祖先、鬼神,还有从外国传入的伊斯兰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天主教方济格派、婆罗门教、印度教。泉州成了“宗教的博物馆”,这与其融合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5、爱国主义的精神。福建人强悍好斗的性格与原有的宗族意识有紧密的联系,在福建的闽南地区明清时期常常发生村落间的械斗。发生械斗的原因我们暂且不去追究,但是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正是这种不甘受欺压的性格,在近代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能够奋起反击,保卫自己的家乡,保卫自已的国家。例如闽南文化区中,明戚家军抗击倭寇,清郑成功收复台湾,近现代陈嘉庚、黄变住、韩希琦、李光前等数十位华侨捐资家乡。再如闽北文化区受朱子思想影响,闽北的学人注重节义,在民族存亡关头,提倡名节忠义,反对议和。而福州文化区在近现代则涌现出一批志士仁人和著名学者,如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质,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篇章。

总之,福建以其靠山、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具有鲜明的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双重色彩。

仙道貴生 無量度人 

修行交流

微信:sunmq16

点右下方'写评论'发表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