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好莱坞电影《永远止境》里,有一种神奇的药。 男主吃了它之后,立马智商开挂,无所不能,还在短短几天内就学会了世上最难的语言——中文。 他本来只是个连房租都交不起的穷屌丝,没有任何灵感写稿子,女朋友也离他而去。 但吃下一颗NZT小药丸,他一夜之间写完了数万字的稿子,还清了高利贷,走向了人生巅峰。 接下来,他一路征服了华尔街大鳄,空手套白狼,用一丁点钱就赚了数百万美元...... 如今,类似的药在美国学校里成了标配,还变成了时尚潮流。 如果不吃,就不要自己抱怨被同学远远甩在后面,考不上哈佛等常春藤名校......
阿得拉(adderall),是一种最早被用于治疗注意力缺乏症、多动症的药品。 几毫克的阿得拉,可以让焦虑、躁动的孩子变得平静。 《绝望的主妇》中,Lyentte最初用来治疗儿子多动症的药物,就是这种被称为“聪明药”的阿得拉。 但如今,阿得拉已经远远不再是一种多动症药物这么简单。 美国的中学、大学校园里,学生们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服用阿得拉,成了所有美国人心照不宣的秘密。 《药瘾》 Take Your Pills(2018) 提到阿得拉,正在念大学的哈斯佩尔坦诚的说道:
美国教育从小就鼓励竞争,在尽可能的激发学生潜能的同时,也让学生之间的成绩比拼也变得更加激烈。 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要美,要瘦,要有广泛的社交圈子,Ins上要有更多的点赞,成绩也要比别人强。 看似处处包容开放,实则处处都是攀比和压力。 于是,以一种心照不宣的形式,阿得拉成了学生们最好的“朋友”。 据采访者们所说,服下阿得拉后,等待四十分钟,人会开始出汗、心速加快。 紧接着,一切杂念似乎都被摒除,精神得以集中,学习变得高效。整个世界的核心只有你,和你要为之付出努力的事。 如此强大的功效,让许多学生不在乎它的非法性和副作用。 家境优渥的莉莉,从高中时期接触到阿得拉。 那时候,高考压力让莉莉精神崩溃,曾连续几天去精神科检查自己的状况。 也许是走投无路,最终,她选择了阿得拉。 这种药物的确能够让她忘却焦虑,且富有的家庭,也完全能够负担起购买药物的开支。 如今,她将阿得拉形容为“可以让生活中的美好放到最大的东西。”
和莉莉不同,德兰妮是个来自普通家庭的女孩。 从步入校园起,她身边就环绕着许多比她条件好得多的同学。 她没有钱来请家教或者参加补习班,一切都要依靠自己,甚至从中学起就要外出兼职来补贴家用。 于是,为了能够以最全力的姿态追上富人家的小孩,她也成了阿得拉的“忠实买家”。 没人不喜欢成功和褒奖,每一代人,都用不同的方法来改善自己的表现,企图比别人更先一步取得成功。 公元前有越王卧薪尝胆,《孙子兵法》中写“焚舟破釜”,现如今,让你越来越接近成功的,是一粒粒小小的药片。 有人为了抗压走访药店和心理诊所寻摸到了“聪明药”;有人在同龄人的推荐下开始接触“聪明药”。 而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从父母手中得来这种药物。 阿亚丽娜,就读于美国某大学的大二学生。 开学前,阿亚丽娜的父母为她准备了一个带锁的箱子。 不是用来放私人物品,也不是用来放现金,而是用来装阿得拉,以防同学偷盗。 孩子们存在压力,父母同样存在压力。 一名叫夏利的单身母亲,和丈夫离婚多年,独自抚养二儿子拉姆。 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她总语重心长的对拉姆说: “我不希望你像我一样,我希望你比我强。” 可拉姆的注意力总是难以集中,性格也不太安稳,于是,望子成龙的夏利咨询了许多私人医生,为儿子找来了这种药。 服药的那段时间,拉姆的性格安稳了许多,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欣慰的同时,她也更加不确定,这到底是不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曾和夏利一样无助的,还有哈尔佩斯的父母。 小时候,哈尔佩斯和其他的兄弟姐妹一起被送到蒙特利梭学校读书。 其他孩子都学会了字母和数字,哈尔佩斯却一直什么都学不会。 去医院做了全面检查后,哈尔佩斯被诊断出患有“注意力缺乏症”。 心急如焚的父母,将他送到了一所有些“特殊”的学校。经过那里的老师和医生的推荐,哈尔佩斯开始服用阿得拉。 那时候,他才上三年级。 过去的几十年,服用阿得拉等药物的儿童数量急剧攀升。 1990年,全球约有60万儿童服用阿得拉等药品; 2011年,这个数字就已经涨到了350万。 其实,几年前的医学界还没有确切判定一个孩子是否患了“注意力缺乏症”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医生会开上一些兴奋剂类的药物,例如阿得拉、利他林等,如果孩子们服用后有了明显差异,那便可以完全确诊。 再加上售卖厂家各种丧心病狂的广告,为此,许多家长不加考虑就去选择购买这些药品。 就像哈尔佩斯的母亲一样,平时,她连怎样开罐头都要谷歌一下,可到了儿子面前,她没有了思考的余地。 他们忘记了思考,只知道服用了阿得拉的孩子,变得安静了、专注了,更讨父母老师的喜爱。 于是,有越来越多的父母主动为孩子提供“聪明药”,不止在美国,我们的国家也有这样的状况出现。 2016年夏季,马上就要到全国高考的时候,一则关于“聪明药”的售卖文章,在家长朋友圈里悄然走红。 卖家自称药品为美国进口,“聪明药,新型益智,考生必备,提高记忆专注力”,每片售卖价格为13-15元。 尽管有所怀疑,但许多家长竟鬼使神差的下了单。 售卖页上愈来愈高的售卖量,看得人触目惊心。 不得不问,这些打着“为了孩子着想”的幌子的父母,和那些为了出类拔萃到处买药的学生们,真的有好好考虑过所谓的“未来”吗? 这种近乎病态的“好孩子塑造法”,既不能被法律承认,更不能被道德接受。 再来看现实里服药的美国人。 中学时期,哈尔佩斯必须要服用更大剂量的阿得拉才能克制住自己。 白天的安稳努力,要忍受的是夜晚的亢奋无眠。 常年服药让他彻底陷入了身份认知危机,内心深处,他总在不断的分辨,哪个是服了药的自己,哪个是没服药的自己。 那段时间,哈尔佩斯的墙上被他涂满了关于“吃药”的恐怖画面。 现在,已经停药的哈尔佩斯坦诚的说道: “吃那种药并不好玩,我永远不会让我的孩子服用阿得拉。” 长期服用“聪明药”,不仅会对肝脏、大脑等多个重要的身体器官产生影响, 更可怕的是,它像毒品一样极易成瘾,难以戒掉的依赖性,会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人的一生。 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不断吞服用来治疗多动症的药物,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 快要秃顶的程序员,一次性吃了50毫克阿得拉,是为了能够连续几天不吃不喝不睡觉,努力达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项目。 腰椎突出的棒球手,一次又一次加大药的剂量,目的是忘却疼痛,不被别人顶替自己冠军的位置。 当一件件满是枯燥和痛苦的任务变成竞赛,当你必须要通过服药去完成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 人生,究竟还有什么意义? 如果真的有一天,我们全都活在了满是阿得拉的世界,做这一切的原因又是什么? 这是一场用人类本身进行的残忍实验,过程中也许会收获鲜花掌声,但到最后,留下的必然是极度的空虚与绝望。 人生真不用这么艰难,也不用这么自我摧残。 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并用自己的力量热爱坚守,才是获得幸福最简单的方式。 出类拔萃、全A的成绩、令人艳羡的职业,这些都不是活着的唯一目标。 千万不要让苦涩的药片,成为支配你人生的魔鬼。 好了,该说的场面话说完了,该说说生活真相了: 残酷的现实,才是让人服药的魔鬼。
欢迎关注八卦电影,八哥帮你优选电影精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