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艺术家都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沈周与文征明更是如此,饱读诗书,有扎实的教育基础。二人皆是当时的诗人、书法家兼画家。后期同样都选择隐退山林,专研书画,内心的精神世界通过艺术创作来实现。15 岁时沈周就充分发挥才能智慧,诗文为乡邻所熟知,曾向户部侍郎献诗《凤凰台赋》,惊为天人,帮助父亲处理一些粮长的职务,他的才华享誉南京,老师刘珏还曾鼓励过沈周“清时莫到到功名晚,桃李公门次第栽”,被称为“有少年王勃之才”。留下千古名句“人从今日去,雨是几时晴”。 文征明一生声誉极高,是一个读圣贤书做圣贤事的儒者大家,他勤奋、随和、正直。文征明还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孩子,经历幼年时期的“幼不慧”,通过勤奋的学习而“颖异挺发”。文氏的《莆田集》就收录了 700 多首诗画题词 1526 年嘉靖五年,26 岁时跟随启蒙老师沈周学画,沈周对他偏爱有加,给予文征明很高的评价。 文征明师从沈周多年,沿袭了沈周积极主动的的学习态度。好友祝允明为沈周《山水花鸟册》题跋:“于今所谓集大成者欤”,持有此观点的还有文学家、诗人王稚登、龚贤等。沈周开创明代摹古先河,在沈周的作品中,大胆尝试各种技法,或精细、或豪放、或青绿、或水墨、或浅绛灵活多变,集各家之所长进而演变为文氏画风。 在明代之前的文人画有一个共性,即多是政治失意的士大夫,借助于山水画形式以明志。到了沈周的时代,结束了先前画面的冷静孤寂,增添一种世俗化的乐观主义,形成一种全新的“入世的文人画”。“气韵”尽管没有形成明确的定义,却是作为品评绘画的一大要务流传至今,就文人画赋予其内在含义来说,它无法通过刻苦练习而来。 文征明的画有浓重的文人画意境,在艺术创作上,结合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环境,更多地表现生活场景,画面呈现清新雅致的格调。借景写画,以画抒情,融合浓厚的生活情调,诚恳的思想感情。古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文人们看来可能就是,人非草木怎知其无情。文征明生活在经济富裕的文化重镇,继承了沈氏的深厚的学养,并注入深厚的情感悸动,加强画面韵味,使艺术的发展更加多样性。 文征明对于画面色彩的安排,也有自己的新认知,也是有自己创造性的发展。不仅探究学习沈周的浅绛山水画法,还摸索推敲赵孟頫青绿山水的技法。学习沈周浅绛的基础上,施以石青、石绿色,把这种主要适应宫廷贵族趣味的富丽浓艳着色法转变为与文人情趣相一致的画法,巧妙的将二者结合,展露精彩的笔墨表现,绚烂中透露秀雅,景趣优雅,有开创新风格的潜力,独创“小青绿山水”。画面具有了装饰性、抒情味等特征,是文征明在绘画领域的一种独特创造。 文征明对诗意的画的结合有新颖独特的理解,将绘画注入新意,诗、书、画的有机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人联想翩翩,意犹未尽。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