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低调的大佛:镇住黄河水600多年无法向北流

 建安视觉 2019-02-28
 最低调的大佛,镇住黄河水600多年无法向北流。
 大伾山摩崖大佛,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城区大伾山东麓天宁寺院内及其附近。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年),史载:石勒以浮图澄之言,馋崖石为佛像,高寻丈,以镇黄河。摩崖大佛为倚坐式弥勤造像,通高21.33米。属北朝时期作品。为中原地区年代最早,造型最大的摩崖大佛。

  大佛又称“镇河大将军”,当时黄河水从山脚下流过,频频的泛滥成灾,百姓们苦于水患,又无力抗灾,就把希望寄托在天神身上,佛图澄建大佛,不仅得到了皇帝的支持,还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因此,当地人也称它“镇河大将军”。
 大佛的手势,是左手扶膝,右手曲肘前举,手心向外,称为无畏印,四川乐山大佛所做的无畏印,却是双手扶膝,为什么同样的印势却是不同的动作呢?这其中有一个很形象的含义,乐山大佛是三条江的汇合处,双手扶膝表示使江面平稳就可以了,大伾山这尊大佛意图也非常明显,就是要把黄河水给推走。
 大伾山位于浚县城东南,山势巍峨,秀丽幽静。是我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商周时,浚地称黎,山称黎山。西汉初,朝廷于黎山脚下、黄河之滨置县。“县取山之名,取水在其阳”,因称黎阳,山亦名黎阳山。东汉初年,刘秀在山巅筑青坛祭告天地,遂赐名“青坛山”。明初,俗称浚县东山。
 金代明昌(公元1190-1196年),以前,大伾山为黄河转折点,黎阳津(又名黎阳关,对岸为白马津)为黄河重要渡口。黎阳县城“凭山为基,东阻于河”。
 因为“山阻河险”,这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张仪劝赵王守白马津,苏代约燕王决白马口,秦末郦食其劝汉王塞白马口,白马津、白马口说的都是这里。
 最低调的摩崖大佛,摩崖大佛体型超过国内所有著名石窟中的标志性大佛像,年代也是最早的石佛,可就是默默无闻。弥勒大佛像粗旷、简朴,风格简洁,没有太多的细节,只有大气磅礴的夸张。
 也许是大佛像的环境局限住大佛的魅力,“八丈佛爷七丈楼”,虽然指大佛的脚在地面以下,加起来比楼高,七丈楼却让大佛变成了躲在盒子里面的石偶。摩崖大佛前面的藏经楼建筑,让整个摩崖大佛失去远望的观赏性。大佛被定格在这种狭小的空间,与周围环境割裂。或许从黄河改道的那一天起,这座大佛就变成最低调的大佛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