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现有馆藏文物11000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9个号134件,一级文物535件。著名的“昭陵六骏”就有四骏藏于本馆。陈列由碑林、石刻艺术和其它文物展览三部分组成,共12个展室。现有7座碑室、8座碑廊、8座碑亭,石刻艺术室和4座文物陈列。 石刻艺术室 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匾额为陈毅元帅所题,展陈内容主要为自汉代至明清的陵墓石刻。其中东汉双兽、汉画像石砖、唐李寿石椁及墓志、昭陵六骏等,雕刻手法多样,风格各异,是不同历史时期石刻艺术中的精品。 石刻艺术室陈列的唐代供应石灯十分引人注目,灯分九层,无论造型还是灯案都十分精美。日本奈良通往“春日神社”沿途的石灯就是仿此唐灯所造。此外,还有出土移此的东汉石刻墓门,唐代石椁。石椁阴刻的星相乐舞,仕女图,椁外浮雕彩绘文武侍从和骑龙驾凤仙人,都是历史和艺术珍品。 乐艺会从自己艺术资料库中选取碑林石刻艺术中狮与虎的造像,做一个有趣的陈列,奉献给一直关注支持乐艺会的朋友们。 狮虎同林的艺术空间:碑林中的石狮石虎们 东汉双兽 东汉(公元25—220) 均高 110厘米,长 210厘米,宽45厘米 咸阳市沈家桥出土 《东汉双兽》,人称它为“辟邪”和“天禄”。 据说河南南阳一带,也出土了于此相似的一对石兽,在它们的前肢上分别刻有“天禄”、“辟邪”字样。“天禄”一词的原意是天之俸禄,意在祥瑞;而“辟邪”一词为印度梵语的音译,意为大狮子,而它的汉语意思是驱邪辟恶,这就和镇守陵墓驱邪恶的作用是一致的了。 “天禄”、“辟邪”名字不同,形象、神态也不同。相比而言,那一只头大,脖子上刻有长髦,定是只雄师。另一只则为雌狮。整体姿态生动矫健。从外形看,即象老虎又象狮子,更象豹子。若细看,那紧贴颈项的一束束长髦和身上的条纹,就更象狮子了。 东汉双兽之雄狮 东汉双兽之雌狮 唐代昭陵一对石狮之左侧石狮 身长身高各五尺余,胸宽二尺余,右侧腰部雕刻一人物与狮身相连,人首残损不可辨,但从服饰装束可见其为西域胡人,当是驯狮之人昆仑奴。 《长安志图》唐昭陵图中,瑶台寺描绘于望陵塔(相当于鹊台)右手(西侧)山麓前,推测其位置在今礼泉县赵镇后寨村之北。后寨村北,即瑶台寺旧址,曾置有石狮一对,因狮呈行走姿态,故当地人称“昭陵走狮”,而所在之处亦被称做“狮子凹”。 1960年代,石狮移至今礼泉县烟霞镇山底村“古愚学堂”,后亦迁至陕西省博物馆石刻室。 唐代昭陵一对石狮之走狮 昭陵石狮:这对走狮原在礼泉县吴村,经研究可能是昭陵上的遗物。碑林网站将其命名为“昭陵石狮”。是昭陵的护陵石狮。 走狮雕刻比例匀称,造型生动,气势豪壮,狮子的项鬣和锐利肢爪劲健有力,是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精品。两只均高 179厘米,长345厘米,宽185厘米。 原置于唐太宗昭陵陵前,后寨村北,即瑶台寺旧址,曾置有石狮一对,因狮呈行走姿态,故当地人称“昭陵走狮”,而所在之处亦被称做“狮子凹”。1960年代,石狮移至今礼泉县烟霞镇山底村“古愚学堂”,后亦迁至陕西省博物馆。 唐代 石虎 唐武宗端陵 唐武德元年石狮 有关碑林石蹲狮的欣赏请看下方首个链接:大蹲狮小蹲狮都是蹲狮 图片均为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版权所有 文字编辑自展览资讯,欢迎订阅转发 谢绝不经同意擅自拷贝图文至自己公微号发布 乐艺会主题延伸阅读 好泉分享:《梵天东土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大展》印度篇 好泉分享:《梵天东土并蒂莲花:中印雕塑艺术大展》中土篇(上)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