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能正确解读《道德经》?

 lvlin6000 2019-02-28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今译为:

道是可以讲述的,但不是寻常的道。

其意义是可以了解的,但不是寻常的意义。

无法解开的,是天地的开端;

可以解开的,是万物的起源。

平常没有兴趣,去观察它的奥妙。

却常抱有兴趣,去观察它的外表。

这两方面看起来相通,理解却有不同。

相通就是玄机,玄机之后又有玄机,这是许多奥妙的门第。

老子《道德经》一开头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四句话从来没有一致的讲解,其意义至今不清。其原因是没有把老子当时讲《道德经》的具体情况考虑进去,当老子出玉门关时,把关的尹喜要求老子讲《道德经》,否则不让他出关。平时老子“述而不作”,这一点孔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讲过。《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老,指老子;彭,指彭祖。这两位古人都是述而不作的。“窃比我”是孔子自谦之词。在关尹的要求下,老子只好讲起来。所以开头就说:“道是可以讲的,但不是寻常的道;其意义是可以了解的,但不是寻常的意义。”为什么这样讲?可以从《德经·下》的一段话中得到印证:“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细。”意思是,天下对我的大道不理解,认为它和过去的一些道理不一样或相悖逆。但是,也正因为它是大道,所以就不同于寻常的道,也一时难以被接受。假如和过去的寻常事理相似或相同,那样早就是“微不足道”的了。

从语言学角度看,古代语言的一个词,有时可名可动。如“道”,既可以为名词用,也可以为动词用。“道可道”,前一个“道”是名词,后一个“道”就是动词。同样,“名可名”,前一个“名”就是名词,后一个“名”就是动词。而后两句中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正是进一步说明为什么“道可道”、“名可名”,因为“名者,明也”。就是“天地之始”无法了解。万物之源,却是可以探讨的。进一步说,天地之始一宇宙的生成,之所以无法了解,是因为那时还没有生命的发生,因此此种事物并不会存在于人类集体记忆之中。而生命的发生,却是可以追根溯源的。如现在关于人类起源的学说,就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万物皆祖于龙”,因而把龙视为始祖,自谓为“龙的传人”。而按达尔文的“进化论”,则认为人类是从古猿变成的。但是,如果进一步再间:那古猿又是从哪里来的?可能只会再回到“恐龙世界”中去寻找答案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段话,在湖南长沙出土的汉代帛书里写为“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首先,老子的道是大道,怎么不是“恒道”呢?老子说:“天不变,道亦不变。”其次,有人说把“常”改成“恒”,是避讳汉文帝刘恒之名,但如此避讳,则应把“恒”改为“常”,而不是相反。根据1973年《考古》(第一期)杂志介绍,马王堆之汉基为第三代长沙王丞相利仓之妻所葬,时间为西汉前期,应比刘恒年代早。因此与刘恒无关。但可能和吕后当政有关。西汉初年,重黄、老之术,吕后当政,是为“变天”,自然和“恒道”不同,改为“非恒道”给吕后当权服务。而其后的汉文帝则为刘恒,自然又不是“非恒道”了。这件事也说明“变天”思想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斗争一直存在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