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罗罗织物在视觉上带有明显的横格,形成横格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多数是隔行绞经组织的丝织品,也分为直罗和横罗,横罗每织3、5、7、13梭平纹以后绞经一次,每隔4根纬线为一个循环。经纬密度为大约46×42根/厘米。在织物的表面形成平纹与绞经间的横纹,根据平纹的多少称为几丝罗,经丝互相绞缠后呈椒孔形。 直罗是每相隔若干个纬线以后,经纬之间起一条对称的绞孔,在织物表面形成一条经向排列的孔眼,由于罗组织在视觉效果和牢固程度上都比较缺乏实用性,和其他织物相比,传世量较少,近些年处于濒临绝迹的状态。 黄地缠枝如意纹面料(明代) 局部放大分析 经线每厘米44根,(黑格间距为一毫米) 红地云龙纹罗组织残片(明代) 局部放大分析 横罗,经线每厘米47根, 2 绒从传世品和资料上看,明清显绒的纺织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属于丝织品的范围,业内叫做漳绒,另一种主要是毛织物,业内一般叫卡拉绒,或毛绒。实际上多数地毯也属于毛织物,但我对地毯纯属外行。 明清时期的漳绒织物并不发达,在纺织品上的比例很小。但似乎每个时期都从未中断生产,而且产量较为均衡,既没有那个时代明显的高潮迭起,也没有中断生产的迹象。应该是技术的原因,早期的绒织物绒毛比较稀疏,一般年代越晚,起毛就越浓密。 明清时期多数绒织物是用割经显绒的工艺,大体是用2层经的方法,1层用来固结整体面料,另一层主要用来显绒。具体操作方法是;用起绒杆象纬线一样穿越用来起绒的经线,使显绒的部分把起绒杆围绕起来,使用割绒刀把需要显绒的部分割断,整理后便形成绒状。如果地的部分是绒,图案是缎组织,一般叫做漳绒。如果地是缎纹组织,图案部分显绒的业内叫漳缎。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显绒的技术很多,如近现代的条绒、金丝绒等 。 章绒残片(明代) 章绒正面 反面通梭 组织放大分析 章绒龙纹椅披(清早期)章绒正面 反面 组织放大分析 章绒山水画立轴 局部放大(民国) 立轴的后面标明产地为福建,这种章绒画大部分都是晚清民国时期的产品,显现山水画的部分也采用割绒的方法,画面的山水树木栩栩如生,远山近水很有深度,但通过组织放大可以看出,是采用章绒的组织关系,颜色是画上去的,实际上这种深浅愠色的效果,是无法用章绒的组织完成的,但能够使纺织品成为纯粹的艺术品,应属章绒工艺的创举。 红色万福纹章绒面料(清中期) 为了使纹样有清晰立体的效果,不需要割绒的部分就不割,所以大部分章绒工艺都是坯料,面料极少。这件章绒面料万字不到头的纹样全部用割绒的工艺,排列有序的蝙蝠纹样用片金显示,空白处为缎纹组织,业内一般把这种纹样部分是绒,地的部分是缎组织的叫章缎,相反,纹样是缎,地部分是绒的工艺叫章绒。割绒加织金的工艺很费工时,如此华贵的面料一般不会缝制服装,多用于床罩以及覆盖贵重物品等使用。 红色八宝纹漳绒面料(民国) 章绒的纺织工艺到现代也有织造,因为织机的现代化,从纹样的设计到产品的生产速度,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形成绒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现代的章绒织物,大部分都掺杂有化纤纤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