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客家人读书这么厉害?这背后的缘由不得不让人敬佩!

 昵称48432649 2019-02-28

客家先民来自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远祖多系仕宦之家、书香门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认为读书才能识理、明志,才能有出息。由北到南的长距离迁徙,对于安土重迁的中原汉人来说,实属无奈之举!迁徒南方之后,他们既开荒拓垦,又传承了中原的崇文重教的传统。


东山书院:梅州古老的书院之一


对故地的文化犹存不忘,依然存在儒家所谓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传统观念。 据考证,清代的嘉应州,书院、学宫、私塾、社学、义学等各类学校遍及城乡,有“十室之邑,必有一校”之说。


非耕即读,耕读传家。土地和书香是客家人亘古不变的两大梦想。在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度之下,由于山多地少、人多田少的地理环境,使读书求学成为客家人的最好出路,于是乎把“耕读传家”奉为圭臬。


耕读传家:客家人的优良传统


所谓“耕读传家”,就是通过耕田力作奠定发家基业,进而督课子孙勤奋苦读,获取功名。“耕”为生存之本,是读的基础;“读”是迁升之路,是耕读的最终目的和追求,体现了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的统一。


族学:客家人设在祠堂的学校


客家人聚族而居。为了家族的兴旺与发达,客家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来培养子弟读书。因此,族学的普遍性,成为客家传统教育的一大特点。在现代教育兴起前,客家是通过宗族教育来传承文化的。法国天主教神父赖理查斯在清末出版的《客法词典》中认为:客家人的每一个村里都有祠堂,那就是他们祭祀祖先的场所,而那个祠堂也就是学校。之所以把族学设在祠堂,是因为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位和祭祀的场所。


石楣杆:客家人考取功名的标志


客家人利用其宗祠的场所和资产,开展办学、奖学和助学的活动,对提高客家人的文化素质,培养人才起了积极的作用。明清以来,不少客家人的祠堂周围,都竖立着一排石旗杆。但凡中进士、举人者才能立石旗杆,既表彰了族中取得功名的子弟,也夸示这个家族是人人称羡的书香家族。永定县下洋乡中川胡氏家族、丰顺县建桥围张氏家族,其祠堂外竖立着一排排昂然挺立的石旗杆,骄傲地向人们“炫示”其家族的荣耀。这些直刺青天的石旗杆,同时也成为客家人崇文重教的重要标志。


曾宪梓:热衷于捐资助学的客家人


现代的教育体制下,人们的教育权利得到保证,依靠国家的帮助获得教育的机会,宗族不再需要用学田来奖励族内的读书人,但“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学费日益增加的情况下,人们在接受教育受到困难的时候还是优先寻找家族的帮助,家族也依旧会对学习方面出色的年轻人给予资助和奖励。”在当今社会,客家家族内部仍然有奖学、助学的理念与行为。


客家人的教育文化,根植中原文化,不但传承了中华儒家传统文化的精华,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民系的生存与发展的苦难历程中演绎得如此的辉煌和波澜壮阔。



客家精英手机报综合

中国知网、学术堂、百度

转载请注明

|  本文转自客家精英手机报Hakkanews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