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雁鸣社作品】诗词赏析专辑二

 邕虎 2019-02-28

诗词赏析专辑




 浅说'景语皆情语'的条件

兼析杜甫《登牛头山亭子》景语中虚字的使用


作者:黄  钟


    我们知道,一首诗中会有大量的物或物像出现。尤其是在运用上景下情的章法时,起承句中,诗人会运用与主题有关的物或物像来渲染景像用以比兴,或描景,或抒情,或述事。

    这些用物和物像构成的语言就是景语。由于章法的要求,景语中使用的物和物像,一般要求客观,尽量不要主观。主观部分,也就是情语部分,留待在转合两联中表现。





      那么为什么人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呢?

  其实,并非所有的景语无一例外的都是情语。随意写个景,用个物,就都有情蕴含其中。景语要成为情语,必须要诗人根据题旨,别出心裁地遣词造句、独具匠心地运作、是有意而为之的结果。

  '景语皆情语',既是我们写好景语的起点,也是我们写好景语的归宿。

  我体会,一般这么几种情况:

  第一,物本身就含有情,比如''。虽然是物,但它又有与生俱来的感情色彩。

  第二,物像的组成貌似客观,其实诗人巧妙的注入了主观感情。比如同样说蝉叫,蝉吟和蝉噪主观情绪大不一样。

  第三,体物。有的物或物像含有更深层次的义。比如:青山白水。貌似写了个山和水,但青山有永恒的义,白水有盟誓的义。

  第四,两个原本客观的物和物像,由于连接它们之间关系的虚字(古人把今天的名词叫实字,其他統称为虚字)的作用,使原本客观的物或物像,暗流涌动,产生了情。

 





    今天仅尝试对杜甫在《登牛头山亭子》中如何实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做一点粗浅的探讨。不做深层解读。

   杜甫(712~770)字子美,杜审言之孙。在洛阳与李白相识之后寓居长安十年。不久又逢天宝之乱,弃官入川,躲避战乱。于广德元年(763)春在四川梓州 写下了这首《登牛头山亭子》。时年五十二岁。简单说一下这首的背景,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先看全诗。

     登牛头山亭子 

         杜甫  

路出双林外,亭窥万井中。 

江城孤照日,山谷远含风。 

兵革身将老,关河信不通。 

犹残数行泪,忍对百花丛。

     刚才说了,一切景语皆情语有四种情况,这里集中分析两种:

     一是,景语中的物或物像本身就有一定的寄寓。而这种寄寓一般要通过比喻或体物就可以实现。

     二是,还有一些景语中的物或物像,是要借助焕盛(虚字)来实现对情的寄托和升华,使之成为情语。





1、路出双林外,亭窥万井中。

      能看出'路--双林,亭--万井'这些物中的情吗?

      当然不能,对吧。但一但准确的使用了焕盛(虚字),情就出来了。

      我想起了:一条小路弯弯曲曲细又长, 一直通向迷雾远方...苏联这首对亲人思念的歌。 

     异曲同工,这里一样。虚字的'出、窥'的应用,使‘路--双林、亭--万井’这两对物有了提升和灵动,注入战乱之间对家乡家人的思念之情。

      路'出',一条小路出了双林,还在延伸,还要前行。前行何处?通向远方。远方是哪里?哦,那里有我的故乡。思乡之情,跃然纸上。这就是'出'的妙用之处。所以,没有'出',路只是一条路,林只是一片林,永远构成不了情语。

     亭'窥'。亭,修在路边供旅人休息的地方,古人五里修一短亭,十里修一长亭,也是送别的地方。亦或杜甫想起了家乡当年他离别时的那个亭,亦或多么希望从这里回乡。万井,《汉书·刑法志》:“地方一里为井……一同百里,提封万井。”指千家万户。偷偷的看着别人一家团圆,不管是苦是乐,团圆才是诗人当时的奢望。一种自惭形秽的自卑心态纤毫毕现。

     所以,没有'窥',亭只是亭,万井只是万井。永远构成不了情语。

     路-双林,亭-万井。这些景语中的物或物像,借助准确使用了虚字,实现了对景对物的升华。





2、江城孤照日,山谷远含风。

      江城孤照日,用孤日比喻诗人。孤独呵,抬头看看太阳,都感觉太阳一个人挂在高空,也与自已一样孤独!触景生情!用红曰烈日高日等等等等,表现不出诗人当时的心境。只有'孤'才能叙发出诗人的郁闷。

      没有'孤',日,就是一个太阳,永远成不了情语。

      山谷远含风。'含'用的多好!小路伸去的远山,传来一阵阵风,象含在嘴里的咽呜。风,本指自然之风,用了'含'就成了诗人长久在外的心绪,像风一样飘来飘去,凄凉、悲怆的写照。山谷远含风,那是诗人内心中的痛苦的呻呤。痛苦含在嘴里,憋在心头。出现在这里,为转句埋下了伏笔。

      没有'孤',日成不了情语。没有'含',风也成不了情语。

      起承句都是客观写景,但每一景每一物无不寄寓诗人的情绪。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3、兵革身将老,关河信不通。

      转句是根据'孤照日,远含风'而来的。已经入情了,这里只探讨虚字的使用,就不多说了。

 

 4、犹残数行泪,忍对百花丛。

      大家知道,合句是对全诗的总结。数行泪,泪,是物。同时也含情了。这是'景语皆情语'的第一种情况,与意境有关。百花,乐观的想法,把希望寄予将来。亦作“ 百华 ”, 各种花。

      这也入情了,但有一个知识点就是用对比反衬的手法突出诗人的凄苦。

      如果把杜甫置于坐牢的背景下,想家很正常,不是主要矛盾。只有置于百花之季,借助百花之季的反衬,才突出其思乡之苦楚。

      百花。这里还有一层禅意。(毗婆山上,七叶敷石室之中;无量佛前,百花散菩提之下。 全唐文-卷九十八),扣回起句的'双林'。(指娑罗双树。也叫双林。是释迦牟尼 入灭涅槃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