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曾在她小说的开头写道,“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甄嬛传里的安陵容,虽出身贫寒不识斗字,却因出身制香世家因此是个一流的制香高手,各种用香养生安神的本领信手拈来。
其实不只是讲究的民国大家闺秀或是后宫妃嫔,人们对香的喜好,往往与生俱来。四季花草的味道,阳光的味道,大海的味道,太阳的味道,雨的味道,这些平淡无奇同时又饱含不可思议力量的味道,常会给予我们久违的安宁与舒展。故,香道流传千年。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南宋吴自牧笔下的《梦梁录》描绘了宋人精致生活中的四般闲事。“琴棋书画”这“文人四艺”我们倒是熟悉,“四般闲事”却少有人念叨。
其实在中国古代的传统生活中,香道再平常不过,人们的行走坐卧、日常起居时刻几乎都要点上一炉香。去寺庙焚烧的一柱香、出行前熏衣香体的香、女子常佩挂在身的香囊、房间里安神养生的香···更有节日时的“熏香”活动,如中秋去“熏月”,重阳来“郊熏”,多半是为祈求幸福的美好愿望而生。
“香道”,其实重点在道。正如所谓的“茶道”,若只是用在一碗热水里放几片茶叶牛饮,当然只能算是“喝茶”而已。我们不难发现,古代的类似的文人雅集往往以“静”为道,“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无不都要一片沉下来的心方能做好。
古时香友之间经常开香席,香席中三种人不得请:闲不得放不下的人,不以为是的人,感觉愚钝的人。品香以独品为优,二人为甚,四人为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