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观园”记 | 贾宝玉:一个精致的利她主义者

 快乐老年435 2019-03-01
“大观园”记 | 贾宝玉:一个精致的利她主义者

作者

杨树

《红楼梦》原本可以写成一部短篇小说。

在警幻仙姑的引领下,贾宝玉来到了人迹不至的神仙世界。群芳之髓、千红一窟、万艳同杯乃至可卿妹妹无法言说的缱绻柔情,宝玉在瞬间历经了一遍,竟觉得也不过如此。又经过警幻仙姑的一番点化,贾宝玉幡然醒悟。于是,《红楼梦》全书终结于第五回。

它的篇幅甚至还可以更简短。

天下事终究逃不出“美中不足、好事多磨、乐极生悲、万境归空”几句话……那块无缘补天的顽石经癞僧跛道一番说教,决定放弃传说中的温柔富贵之乡。

因色生情,由情入空,这位石兄电光火石间已经功德圆满。

“大观园”记 | 贾宝玉:一个精致的利她主义者

事实却是,那个灵性稍通的蠢物静极思动,凡心已炽,又岂是别人几句话能够劝化的。那一僧一道却也乐得成人之美,于是便有了这琐碎细腻的风月宝鉴。

但从一开始这就是一款设定好程序的游戏。无缘补天的顽石,以一块美玉的幻相来到隆盛之邦尽情高乐了一番,待到尘缘满时,将再次回到青埂峰下,交割完毕后,继续做一块石头。

这正是“顽石”人生的荒谬之处——无论期间如何繁华不堪,他终将回归原点。

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从出生开始,走向死亡——向死而生。如果我们没有抓住此生的机会,努力修行,跳出轮回,这样无意义的“重复”会永远继续下去。

既然所有的结局都是死亡,就个体而言,这样的过程便没有意义。唯一有意义的就是借助某种力量,结束这样的“空转”。而置身于花柳繁华地中,贾宝玉注定是一个艰难的修行者。

“大观园”记 | 贾宝玉:一个精致的利她主义者

贾宝玉似乎从一开始就超越了某种东西。

在赵姨娘看来,跟贾环相比,宝玉最大的优势就是他“长的得人意儿”。事实上,色相问题从来就没有成为宝玉的主要问题——在更加清眉秀目、俊俏风流的秦钟面前,宝玉觉得自己只是一只泥猪癞狗而已。对秦钟的亲近恰好证明他对自己皮相的不执着。

腹内草莽的贾宝玉肯定是得益于他那副好皮囊的。但是,似乎一开始宝玉就跨越了对自己身体这件“皮囊”的执着,尽管他这件超级华丽的皮囊带给他的几乎全是正能量。

宝玉的脸曾经被贾环烫伤,屁股被父亲打到稀烂。打脸是兄弟之间的嫉妒,就像隔壁两家旅馆,你家客似云来,我家门可罗雀,争是争不赢了,抹黑对方倒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泄愤方式……

很难想象,假如那次宝玉的眼睛真被烫瞎了,他依然可以如此超脱吗?

以贾宝玉影子现身的甄宝玉消解身体痛苦的秘诀就是嘴上喊出那些姐妹的名字。如果他将那些姐妹的名字置换成阿弥陀佛的话,他可能真的已经成佛了。

但我们终将明白,身体只是我们暂时租住的旅馆,在大堂办完退房手续后,对旅馆来说,你就“死”了。无论是脸伤,还是屁股开花,宝玉对“旅馆”一直没有太多执念。

他执的是别人因为他身体被伤害而表现出来的执着。宝玉担心脸上留下疤痕吗?他更担心有洁癖的黛玉见了不适。自己屁股上的那点伤痛跟姐妹们的眼泪比起来也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这算是一种佛缘吗?或者说他距离成道比我们更近一点吗?

“大观园”记 | 贾宝玉:一个精致的利她主义者

袭人是宝玉成道的第一道迷障,但也是他的贵人——她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帮宝玉精进人生的。

在警幻仙姑的“诱惑”下,贾宝玉迅速超越了对女色的执迷。警幻仙姑先以灵酒、仙茗、妙曲警醒之,再派妹妹可卿亲自上阵,无非是想他明白,仙境的风光尚且如此,何况凡尘。

袭人当然是“凡尘”。沧海巫山也不过如此,寻常的云水哪里能留住他的目光?

乃至袭人升了准姨娘,我们看见宝玉也表现的很开心。对宝玉来说,袭人只是不能说走就走了。而她留下来便是价值本身。

那天袭人告诉宝玉这个重大喜讯之后,二人有什么亲密行为吗?我们几乎可以肯定他们依然像纯闺蜜一样相安无事。

因为贾宝玉已经领略过更迷人的风光,或者说他是从一开始就超越了某种世俗诱惑的。

相对而言,贾政一生为仕途名利所困,赦珍琏蓉之类则始终未能跳出食色这两道最初的谜障。

“大观园”记 | 贾宝玉:一个精致的利她主义者

宝玉与贾琏他们有本质区别吗?宝玉觉得贾琏只得俗气二字。而在警幻仙姑眼里,宝玉也逃不出一个淫字。贾琏是皮肤滥淫,宝玉只是意淫而已。

它们之间真的有差异吗?后者比前者高级一些吗?

就修行而言,他们只是表现出不一样的“痴迷”罢了。关于聚散,黛玉知道聚时固然欢乐,但终归有散的伤悲,所以倒不如不聚——她看见的是鲜花短暂,青春易逝。宝玉的痴心妄想却是常聚不散。两人在执迷程度上并无不同。

晴雯跌折扇子那次,宝玉的道理说的也很清楚:扇子原是扇的,喜欢撕也是可以的,只是不可生气时拿它出气。为了开心,撕几把扇子肯定是小事,而晴雯的情绪却是天大的事情。

宝玉不会执着于几把扇子,他执的是女儿们的脸色。

这就是警幻仙姑定义的意淫。

当贾宝玉还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时,他每日按时浇灌那一株仙草,那时他心无挂碍——如同大慈大悲的菩萨。

他决定下世为人是因为某种执念,他希望善待天下每一个清净女儿——在成道的路上,他未必比贾琏们更轻松。

“大观园”记 | 贾宝玉:一个精致的利她主义者

薛宝琴、邢岫烟、李纹、李绮一把四根水葱儿来到大观园时,对宝玉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他第一次知道,原来世界如此之大,美好的女孩如此之多,他爱遍天下清净女儿的理想,跟贾琏淫遍天下美女的梦想一样无法实现。

贾宝玉的人生第一次遭受重大挫折。

作为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一个全是低级趣味的人,宝玉人生理想就是不让那些女儿们受一点委屈。

那次得以在平儿跟前稍尽寸心竟让他怡然自得了半日。大多数时候,他就像个菩萨一样,自觉对天下女儿负有“拯救”的使命;而同时他认定那些女儿也都该善待他。

他希望得天下女儿的眼泪陪伴——被父亲责打,因为得到了许多眼泪,因此他觉得就是为这些人死了都值得。

贾蔷与龄官的爱情故事对他是另一次打击或者校对。

一个缱绻的午后,蔷薇架下,把那个“蔷”字在地上写了几千个,雨淋湿了头发都不知道的女孩深深刺痛了宝玉——这个女孩心里该有多少煎熬呢?龄官对贾蔷的痴情让他意识到若水三千,属于每个人的只有一瓢。

这正是宝玉的痛苦所在——贾蔷和龄官的爱情肯定是宝玉修行路上的里程碑。

“大观园”记 | 贾宝玉:一个精致的利她主义者

乔达摩·悉达多是一位真正的白马王子。

他曾经的日子奢侈而安逸,有暖、凉、雨三时宫殿供他轮换居住;无数的健壮奴仆由他驱使,他甚至有专属的孔雀园。但他看见的却是众生的生老病死之苦。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除他们的痛苦,他的幸福就没有意义。

当王子这样想的时候,他已经是佛了。

大观园里的贾宝玉看见的却是无比美好的女儿世界。精致的淘气——这是父亲贾政对宝玉的总结,其主要表现就是调脂弄粉,以至变着法意淫那些女儿们。

大观园如森林,宝玉是唯一的猎人,大观园里的每一个女儿都是一个陷阱。

“你死了,我做和尚去。”当那些清净女儿一个个离开的时候,本该是宝玉修行的最好契机,但他的决绝恰恰证明了他的痴迷。

在宝玉看来,只要得那些女儿们怜惜悲感,纵然一生事业尽付东流,也不足叹息。而就修行而言,只有当他意识到,她们的怜惜悲感也没有意义时,他才有可能得到最后解脱。

“大观园”记 | 贾宝玉:一个精致的利她主义者

然而修行从来就不是一个能够轻易完成的任务。

困难有多大,荣耀就有多大。

作为一名曾经的殷实乡宦,甄士隐有着神仙一流的人品,他不以功名为念,尽情享受着眼前的小确幸。爱女英莲的意外走失让他开始怀疑人生,紧接着遭遇的无妄火灾,让曾经的安乐窝瞬间变成了瓦砾场。

旦夕祸福、人情冷暖,甄士隐终于看清了世事真相:到头来,我们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人生如此荒唐,你我何必执迷不悟?

选择执迷的人更多

贾雨村从一介穷困书生到朝廷权臣,几上几下的他似乎永远都在战斗。从贪恋红尘到最后身杠锁枷,贾雨村也算是罪有应得。在他告别世界的那一刻,他可能会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毫无意义。

似乎只是为了印证修行是此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书中还有几个十分艰难的修行者。

贾敬虔心向道,但他似乎一直都在逃避什么;

马道婆以佛法的名义谋财害命,滥造恶业,他日必堕地狱;

妙玉刻意求洁,分别心比天还大,无论佛经读的多熟,她距离佛法都还有十万八千里;

乃至贯穿始终的那一僧一道,每每以神通示人,虽说是为了度化世人,方法未免太过惊世骇俗,未必符合佛陀的教导。

“大观园”记 | 贾宝玉:一个精致的利她主义者

修行确是我们此生唯一有意义的事情,因为趋利避害是众生的本能,而通过修行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消灭痛苦。

“灭苦”就是明白所有的苦都只是幻相——当你知道这一点时,苦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无需删除,因为本来就没有。

就像真正的施舍,没有施者,没有受者,也没有施受之物。这也是慈悲的真正含义。

跟悉达多王子看见众生的生老病死不同,宝玉见到的是脂粉钗环——在这一点上他绝对是个天才,抓周那天开始,对“红”的执着就一直困扰着他。

大观园里的生老病死却一直在打击宝玉的理想

贾宝玉在侍候那些女儿们的时候,他的确做到了“无我”——他不觉得自己是在帮助那些女儿们。他的问题在于不知道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痛苦源于执着,或放下,或抓紧——大部分人选择了后者。

《红楼梦》前八十回,就像一条清澈的河流,鲜花夹岸,鱼翔浅底……大观园里的日子精美如斯:吃饭看戏、赏花说笑。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有限的几幕只是河流中偶尔泛起的浪花。

但是没有人相信它会永远流淌下去,或者说那缺乏意义。

瀑布、山涧溪流、静深的大海,水最后的归宿就应该是波澜不惊的大海。如果说大观园里的时光属于某个阶段的话,最后一切都该归于沉寂才是。

“大观园”记 | 贾宝玉:一个精致的利她主义者

从某一个角度看,《红楼梦》就是一个有关修行的故事。

据称,《石头记》最后还有一个“情榜”。黛玉是“情情”,宝玉是“情不情”。宝玉以“不情”为情,虽然高妙,有情便未究竟。

乃至书中那些因为绝望而求解脱者,他们也仅仅是把地面以上的草割除而已,而草根还在;一旦春风拂过,又是一片欣欣向荣。

佛陀始终满怀信心,因为他心里只有利益众生的那块福田。就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贾宝玉最后没能成佛。

尽管在贾府彻底衰落时,他除了出家似乎已经没有了别的出路。贾宝玉最大的障碍,或者说最大的苦一直就是林黛玉。黛玉的死不是苦的拔除,只是被埋藏了起来。

对沉迷于俗世的众生来说,出家似乎只是我们“谋生”的一种方式。

当林妹妹已死,整个贾府惨遭灭顶之灾时,贾宝玉的人生只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而在此之前,跟宝钗没有爱情的日子,其实已经很接近山门中的修行了。

当三毒熄灭,一切情绪不再发生,我们的心便回到本初状态:纯净、自然、朴素,然后安详地离开世界……

另外一种死亡却留给世间一个狰狞的面孔——他没有死,因为他不想死,却不得不死,他完全没有做好准备,这样的死亡没有意义。

我们可以确定,宝玉的密友柳湘莲最后也没有解脱成道。相信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都会沉浸在尤三姐的决绝中,震惊、绝望、痛苦、自责……然后就是慢慢地接受。

如果机缘巧合,他也可能会觉醒,明白尤三姐的身体只是一个“相”,尤三姐的爱情也是一个“相”——乃至他自己都是那个空相而已。

如果他拥有足够的慧根,他终将知道,事实上,连那个“空相”也不存在。

随着年龄增加,我们放下的东西会越来越多,借助于佛陀的教导,我们有可能在一瞬间觉醒。相对于清净的寺院晨昏,你我的世俗人生可能只是在走弯路。

那块石头一念之差离开了青埂峰,十九年后又回到了原处。

期间的悲欢离合从此就一笔勾销了吗?假如还有机会,你觉得它会再次选择进入红尘吗?多半会——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选的呀。

“大观园”记 | 贾宝玉:一个精致的利她主义者

所有事情到了最后都一样,如果不是,那就说明还没到最后。

贾宝玉的最后就是要变回那块石头,哪里来的回到那里去,没有人可以例外。剩下的问题是,如果他没有成道成佛,这一次华丽的空转有什么意义?它跟众生的轮回有区别吗?

但它还是有警示意义的。“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空最后还要回到空,但每个人都可以借助某种力量而觉醒。

而颠倒众生依然会羡慕贾宝玉大观园里的荣华富贵。

检视贾宝玉的一生,心无挂碍的他距离成道似乎只有一步之遥。最终无法开悟的贾宝玉只是尚未找到他的方便法门,或者说,在他成功跨越了许多障碍之后,遇见了他的阿喀琉斯之踵——以林妹妹为代表的女儿国。

必须承认,贾宝玉是最有可能瞥见证悟光芒的人。因为跟你我相比,他一直都是最幸运的人——不是他的锦衣玉食,也不是万千宠爱,而是他在历经大痛苦后更有机会看清世界的真相。

当大观园里那些女儿们嘴唇上迷人的口红逐渐风干脱落时,宝玉“爱红”的绝症终于不治而愈。他无比热爱的那些清净女儿们还没来得及变老,便已纷纷变成了昨日的回忆。

贾宝玉一生所痴迷的红色几乎是在一瞬间就褪去那一抹鲜艳,而逐渐蜕化成为一种沉静的木兰色,就像一袭袈裟的颜色——在一片白茫茫的大地上显得格外艳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