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逃避式安慰:你的倾诉,得到理解还是不屑?

 gs老张 2019-03-01

社长说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

越倾诉,越绝望?

一朋友最近受了点委屈,四处找人倾诉,昨天找到我这来了。

她说她先拨通了爸妈的电话,委屈巴巴地刚讲了几句,爸爸就开始说:“你就是太丧了,得有点正能量。”妈妈又接话说:“出门在外要学会坚强,不要总是这么脆弱。”

她瞬间不知道应该继续说啥,只回了一句“好的,我知道了。”挂断电话,显示通话时间只有1分钟13秒。

然后微信敲了好朋友,刚说完自己的情况,朋友一开始还安慰了几句,没想到聊到深情处,朋友反而开始讲起了自己的故事,“哎其实我比你更委屈,我前两天还跟领导......”

聊着聊着,明明是自己委屈来找朋友诉苦,结果却变成她安慰朋友了......

终于等到男朋友回来,靠在对方肩上抽抽搭搭地又讲了一遍,继续期待着安慰,结果男友义正言辞的开始分析:这个问题的主要责任确实在于你,你应该怎样怎样做才对。

“想找点安慰就这么难么?为啥感觉身边没有一个人爱我?”

其实,我们似乎都经历过这种“想寻求安慰却无法如愿”的绝望体验,但这远远不足以表示“对方不爱我们”。

很多时候,我们倾诉对象的某些行为,可能只是因为承接不住我们的负面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得到的安慰,都是“逃避式安慰”

'越倾诉,越绝望'是我们很多人在寻求安慰时,都会面临的情况。

生活中遇到了难过的坎,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和信任,把自己最脆弱的东西讲出来时,却得不到想要的反馈——怎么想都令人更加难过,简直像在伤口上再添把孜然。

“为什么就不能理解一下我?”“你说的我都懂啊,可是我就是难过啊!”

是啊,为啥要个安慰就这么难呢?

其实很多时候,对方并非不给我们安慰,而是给了一种“逃避式安慰”——用“安慰”的方式,来逃避面对真实的情感,逃避倾听对方的问题时,所给自己带来的害怕和恐惧。

(啊对了,先声明“逃避式安慰”是我们自己造的词......并非心理学专业名词,只是感觉比较贴切。)

我们此刻的倾诉,让对方感觉到了惶恐和不安,所以,他们用貌似“安慰”的方式,来进行逃避。

当然,很多时候,倾听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逃避式安慰,究竟在逃避什么

所以,倾诉到底会带给对方哪些压力?而倾听的人又究竟想要逃避什么呢?

也许,我们可以从对方选择的“安慰方式”中找到答案。

当Ta鼓励你振作的时候,也许意味着Ta难以接受负面的你。

我们倾诉、寻求安慰时,往往难免带有较深的负面情绪。我们生理上会胸闷、呼吸不畅、心跳加速、血压上升……而我们讲出的内容,也在传递着一些失落、绝望。这些“丧气”“负面”的信息,会让很多当时未处于相似情绪中的人难以接受。

毕竟,在我们的文化中,人时常被教导要“积极”“乐观”“正能量”,我们习惯了夸赞脸上挂着笑容的人,对身处困境的人说“加油!乐观点!”

于是我们也会把默默地将情绪分类,“正能量”是好的,是招人喜爱的 。而“负能量”是不好的,它代表着脆弱和无能,会遭到厌弃。

当有人抱着对负面情绪的不接纳和贬低,来面对负面倾诉者时,他们从心底里没有办法接受。当他们说“你应该积极点”“做人要乐观”时,他们心里很可能真的相信:只有正能量的状态,才是面对困境的方式。

其实,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从健康角度出发,比起一味地“开心”,更重要的是情绪的多样性就像电影《头脑特工队》讲的那样,任何情绪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当我们可以维护彼此“丧”的权利,给到彼此“丧”的空间时,才会更接近真正的安慰

当对方拼命解释的时候,也许意味着Ta感到自己被指责。

这种情况最容易发生在伴侣之间。

比如,当一方表达自己感到不开心、被冷落时,希望得到一些安慰时,另一方就可能开始着急的解释:“这不怪我啊!”“你怎么能这么想我!”

结果,这当中不仅没有安慰,反而会给双方带来更深的孤独感。

而这种解释行为的来源,往往可能是对方在你的倾诉中,把你的负面情绪当成了“指责”。

临床心理学家Greg Hajcak Proudfit和他的团队研究发现:以批评为主的教养方式,会让孩子们形成“把别人情绪解读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的习惯。

他们对于别人的情绪格外敏感,并且会把那些情绪当做是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Ta心情这么不好,是不是觉得我刚刚没有及时肯定她?”

“Ta 因为跟小红的争吵这么难过,来跟我讲,是不是觉得我当时没有站到Ta的那一边?”

......

为了消除这种自己好像做错了事情的感觉,他们便会拼命地解释自己。此时,对于自身的怀疑和否定,让他反而没有力气给到对方真正的安慰。

当然,另一个角度来看,很多时候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时,确实会隐含着一种指责。

譬如,当伴侣约会迟到的时候,尽管我们很理解他只是因为加班太忙,但心里还是很委屈,此时很希望对方可以安慰一下自己。不过,迫于委屈,我们脱口而出的往往是“你为什么每次都迟到?你根本就不在乎我。”

此刻,加班了许久还匆忙赶过来的他,一上来就受到赤裸裸的指责,本来的愧意会因为委屈而转为愤怒,类似“难道你就体谅过我吗?”的言语便会脱口而出,然后就是一场“你到底爱不爱我”的争吵。

根据Wile(1981)的理论,当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想要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或者担忧时,有三种方式:攻击(attack),回避(avoid)或者吐露(confide)。

打个简单比方,“你怎么来这么晚!”就是攻击。

为了一时平静,表面“没事没事”,心理却很计较,就是“回避”。

“你来这么晚,我有点害怕你是不是有些不重视我”,是“吐露”。

相比之下,寻求安慰的正确姿势,应该是“吐露”。

面对上面的情境,吐露的人会诚实地讲出自己地感受,“你来这么晚,让我很担心。”“你每次都这么晚来,虽然我理解你,但是一个人坐在这里等实在是太难过了。”

“吐露”的关键,在于对于我们信任的人,诚实地表达出私密的事情和真实的想法。对于感受的表达,我们不夸张也不回避。对于正面和负面的情绪,我们都可以诚实地说出来。

“吐露”的这份坦诚,需要一些勇气,也有着被伤害的风险,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这才是建立深刻地亲密关系的关键,也是我们可以顺利求到安慰的法宝。

当对方陷入沉默或岔开话题,也许意味着Ta无法承载你的悲伤。

倾诉完,迎接自己的却是沉默和敷衍,也是一件很伤人的事情。当我们在最绝望的时候,用最后的力气向心爱的人伸手求助,却发现对方完全不搭理自己,我们会觉得“Ta一定是不爱我了/Ta一定不把我当朋友。”

不过,真相很可能是,Ta只是暂时有点“爱不动”。

人心情不好时,容易频繁地找自己最亲近的人倾诉,并且希望对方可以无时无刻地给到高质量的安慰,这在一些情况下是很难做到的。而一旦做不到,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我们又很容易给对方扣上“不爱我/不关心我”的帽子,时间久了,对方反而可能会在你的倾诉中感到一种“绑架感”。

再好的关系都需要边界感。不管是多么亲密的爱人、朋友和家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或许对方可以对你的遭遇感同身受,但是这始终是你自己的情绪,自己的人生。

没有谁可以代替别人痛苦,也没有谁可以真正的拯救别人。强调边界感时常让我们感到内疚、自责、不忍开口。但,真正的爱也只能发生在两个独立的人之间。

逃避式安慰,其实也没什么

必须承认,对需要安慰的人来说,“逃避式安慰”非常伤人。

只是,当我们真的看清楚对方在逃避什么,也许就会发现,情况可能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

不论亲人、朋友还是恋人,“爱”从来都不是一种纯粹的状态。换位思考的话,我们似乎也偶尔无法给到朋友及时的安慰。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能单纯的、真诚的对待自己心爱的人。但总有一些时刻我们会有自己的担心,焦虑而没有办法安慰到对方,甚至会因为一时的不安感伤害到彼此。

这或许让我们感到无奈,但这才是“爱”的真相:人总需要带着一些自身的缺陷,尽己所能的与另一个同样有缺陷的人彼此支持。

“去一起面对人生的无力感,或许就是我们能彼此陪伴的最好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