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贵精而不贵多 过年要回老家待半个月左右。 别的都好说,唯独一屋子花花草草,缺人照弗,恐命不久矣。 于是拜托妈妈隔三五天来浇次水。 走得太急忘记交代,那盆水培白掌每次浇水只能没过根部,否则照样会死翘翘。 果然过完年回来,整棵花的叶子已经从最底部耷拉,而花盆里的水几乎满了。 本着死马当活马医的精神,赶紧把花盆里的水全都倒出。 第二天一早起床,被餐桌上的景象惊呆了。 昨天还奄奄一息的白掌,竟然重新精神抖擞,生机勃勃到让我忍不住微笑。 记得之前有一次和一位卖花的老板聊天,向她讨教怎么样才能养好植物。 她说:花草要懒人养,隔个三五天给点水就行了,你要是太金贵它们,总想着多浇点水,多施点肥,多修剪多侍弄,今天浇水溢出来了,明天还要再叶子上喷水想看绿叶盈水的景象,那它们指定活不长。 这句话点醒了我。 花草需要人类克制的爱。 而我们养育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 想起之前在绘本馆,经常看到一位妈妈,孩子在游乐区玩的时候,妈妈要么隔一会儿就递一块削好的苹果,大小形状都刚好够孩子一口一块,孩子本能地想伸手拿,被妈妈一把打开:你的手多脏啊,张嘴! 要么时不时把孩子叫到跟前,摸摸后背有没有出汗,出汗了就赶紧换一块汗巾。 好像不这么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就不能体现自己爱孩子一样。 她却不知,她屡次打断的,正是孩子宝贵而丢失了就难以失而复得的专注力。 爷爷是位老中医,过年放假的时候,一位年轻妈妈打电话给他。 说孩子刚生下来,还没满月,但积食严重到要用开塞露的地步,问爷爷该怎么办。 爷爷询问她一些问题,平时是怎么给孩子母乳的,有没有加奶粉。 隔着电话我们都能听到她担忧的语气,觉得自己母乳不够,于是每次吃完母乳都给孩子加奶粉。 爷爷建议她立刻停掉奶粉,只给孩子母乳,不要吃药,更不要用开塞露。 但她语露迟疑:不给奶粉,他吃不饱怎么办啊? 爷爷说:他需要多少母乳,他就能吃到多少母乳。你的产出和他需要的量是成正比的,他需要多少,你就能有多少。 那位妈妈却始终担忧,觉得不加奶粉,孩子肯定会饿肚子。 好在她最后表示,会听爷爷的话,只给母乳,停掉奶粉。 你看,有多少妈妈都是这样,生怕自己给孩子的不够多。 生怕自己不够资格做个好妈妈。 不仅仅是刚生孩子的新手妈妈,这天底下做父母的,无论孩子多大,都会在不自觉间,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多,不够好,亏欠了孩子。 却殊不知,孩子自身的成长力量是很强大的,而他最需要的,不过是你适当时机的一句点拨,是你关键时刻的一句指引。 为人父母,爱贵在精而不在多。 就好比那盆死而复生的白掌,它所需要的,只是刚好没住它根部的那点水。 你给的太多,它就有可能会缺氧、窒息。 不能言语行动的植物尚且如此。 更遑论活蹦乱跳会自己思考有自己主观意识的孩子? 你给的,不是他要的 电视剧《知否》已经完结了很长一段时间。 而整部剧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那个几乎没什么戏份的顾廷炜的妻子怒斥婆婆小秦氏的几句:
大家都知道,小秦氏这一生都在为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爵位“奋斗”,佛挡杀佛鬼挡灭鬼。 她机关算尽,想为最疼爱的亲生儿子争得爵位。 却从来没有停下来问问自己的儿子,他真正要的是什么。 不是什么劳什子爵位。 不是什么高官厚禄锦衣玉食。 他要的,是一家人和睦相处,兄友弟恭。 世上还有比这更悲哀的事吗? 我毕生所求不过是家宅安宁,而最疼爱我的父母却偏要掀起血雨腥风,端一个伤痕累累的破烂河山给我。 我要的,你誓死不给;我不要的,你费尽毕生送来。 好比去年大火的电视剧《香蜜》,旭凤所求从头至尾不过一个锦觅,天后娘娘却执意要摘得天帝宝座给他。 劳民伤财,费力不讨好。 畅销小说《无声告白》中的莉迪亚也是如此。 父亲要她长袖善舞融入当地社交。 母亲要她实现自己未尽的愿望,成为一名医生。 但她的父母却从来没有试过蹲下来,问问莉迪亚: 你自己愿意做什么? 成为什么? 这才是后来导致莉迪亚失足溺水的直接原因。 不光是影视作品中的的父母如此,现实中这样的父母更是屡见不鲜。 而且,正是因为身在其中,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根本察觉不到自己正在犯这样的错误。 之前看过一个故事。 一个小女孩非常喜欢转圈圈,家里公园里马路上,只要妈妈一眼没看到,小女孩就不停地转圈。 妈妈为了此事非常苦恼,专门去咨询心理医生。医生建议她,转移孩子注意力,让她对别的事情感兴趣,或许就不会了。 看了这个故事很替小女孩惋惜,其实她只是喜欢芭蕾舞,想象自己可以像芭蕾舞演员一样优雅旋转,而她的妈妈却非要舍近求远,白白错失给孩子启蒙芭蕾舞的最佳时机。 前段时间在游乐场,一个小男孩拉着爸爸,吵着要坐摩天轮。 爸爸却一脸不耐:摩天轮就是坐在小房子里转一圈,很无聊的,爸爸带你去打枪怎么样?比摩天轮好玩多了! 他却不知,他之所以觉得摩天轮无聊,是因为他亲身体验过了才得出的结论。 而不让孩子体验一次,孩子永远无从得知摩天轮的真正感觉。 或许孩子能从中得出很多乐趣,或者萌生出把摩天轮改得更加有趣的念头也未可知。 你看,多少父母都是一厢情愿只给孩子自己认为应该给的,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其实是图省事,懒得探究孩子内心,不考虑孩子真正要的是什么。 据我观察,这世界上大部分的亲子矛盾,源头都来自这两点。 那我们究竟该如何教育孩子,才是正确或至少对孩子有益无害的呢? 1. 懂得节制自己的爱 想起自己刚生孩子那会,也会犯这样的傻。
心里总有一个声音:这样我还算是个合格的妈妈么? 包括最近,我着手和他分房睡,感觉从此以后,就只能目送他的背影了。 但,父母爱子之精髓,不也在于此么? 时刻懂得节制自己的爱,能够做到清醒而理智地爱他,才是我们为人父母,最应该做的事。 2. 尊重孩子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是“闭着眼睛”的。 他们把自以为最好的给孩子,却从不考虑,孩子眼中最好的是什么。 《功夫熊猫》里,阿宝的养父希望阿宝继承自己卖面条的事业。 而他的亲生父亲,为了保住阿宝的性命,则用善意的谎言骗阿宝回熊猫村。 他们却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阿宝真正想做的事。 除了尊重孩子的想法外,父母也应当时刻牢记:不滥用父母的权威。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喜欢直接对孩子下命令,潜意识里他们觉得,因为“我是你老子,所以你必须听我的”,有这种想法的父母,请想想那些备受校园霸凌的孩子吧。 要知道,孩子都是先习惯于父母的“欺压”,才会对外界的不公逆来顺受的。 3.少说,多做 儿子两岁的时候我给他买了平衡车,那时候他爸爸不在家。 而这辆车子一度让我十分后悔。 因为它几乎在家里闲置了半年无人问津。 我想尽了各种办法,温柔鼓励,亲自扶着他骑,激将法,统统无效。 他的眼神里始终闪着畏惧的光。 半年后他爸爸回来,只用了半天时间,儿子就骑着平衡车,大街小巷串门去了。 他什么话都没说,他只是用他大人的长腿,屈尊纡贵骑着儿子的平衡车转了几圈,模样可笑不说,还悠然自得地哼着歌。 儿子一下子被吸引,屁颠颠跟着去学。 学轮滑,他爸爸用同样的方法,也是半天时间,儿子就可以背着手稳稳地在地板上来来回回。 年前我在手机上下载APP让儿子学英语,一开始他扭扭捏捏不肯开口,见状我索性跟着老师大声读,他立刻不甘示弱,底气足不说,而且发音竟然很准。 你看,孩子是最擅长模仿的小动物,你想让他做什么,根本不需要动口,直接动手,比苦口婆心规劝一万句都要来得管用。 五味太郎有一本书叫《孩子没问题 大人有问题》,其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 一位十三岁男孩想休学去巴西学踢足球,这位妈妈拜托五味太郎帮忙劝说儿子。 而五味太郎和这位男孩交谈后,认为男孩的想法很好,劝他一刻也别耽误立刻就去巴西,因此被男孩的妈妈埋怨。 现在男孩已经在一家专门的寄宿制职业足球俱乐部学习踢足球了。 而男孩的妈妈,嚷嚷了很多年要开一家时装店,至今也没有动静。 你看,在行动这件事上,真的父母比孩子差得远了。 希望所有为人父母的我们,都能够记得,用清醒而克制的爱去为孩子长远打算。 尊重孩子,看见孩子,把他当成一个真正的独立人来对待,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在他们成长的道理上,牢记上天给我们两只耳朵,是用来多多聆听孩子的;而只给我们一张嘴巴,是让我们少说教,多身教。 END |
|
来自: GreenMoodre58g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