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产城融合——盛泽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纪实

 吴越尽说 2019-03-01

盛泽城市风光。(镇党政办供图)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

      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城市化浪潮中,环太湖区域作为长三角中心腹地,凭借其雄厚的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已经成为全国城市化水平最高、城市体系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并且正加速崛起为世界级第6大城市群。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盛泽在经济社会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把握城市化机遇,走一局“产城融合”的大棋。

一柱擎天 创新驱动

      棋局的开篇是“产”,“产城融合”基础也是“产”。

      “盛泽是中国四大绸都之一;盛泽是中国最大的丝绸产业集群地;盛泽拥有中国第一布市——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盛泽镇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都创造出了骄人的业绩。”盛泽镇党委副书记、镇人大主席、吴江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赵菊观介绍说。

      盛泽镇的丝绸生产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唐代生产的吴绫成为贡品。明朝开始真丝绸“雇工化”生产,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源地之一。清朝开设的庄面(丝绸交易市场)成为中国丝绸有名的交易场所,被称为“邑中第一名镇”,并与杭州、苏州、湖州并称为中国四大绸都,有“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的美誉。

      目前盛泽镇拥有纺织企业2500多家,年生产化纤面料120亿米,占全中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具有完备的产业链。年纺丝产量325万吨,印染后整理能力30亿米。

      东方丝绸市场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有各类纺织贸易公司7500多家。规模、贸易额都堪称全国第一。

      一柱擎天大产业,创新驱动高质量。近年来,盛泽镇以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促进以“互联网+”、现代金融为代表的现代化服务业,打造盛泽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

北居南工 重点向西

      “'产城融合’核心在于产业、城市做好前瞻性的规划和定位,避免盲目地城市化导致城市空心化,真正落实产业定位,实现城市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盛泽镇经发局局长沈跃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和产业共生、共利。”

      “北居南工,重点向西。”这是盛泽城市规划的布局。盛泽的城市核心区在西部新城。盛泽西部新城充分利用自然风貌和地理条件,形成了“一心、两轴、三带、多片区”的空间结构。西部新城位于盛泽老城区西部,京杭大运河以西、南北环路之间,总面积7.9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2平方公里,预计未来将聚集10万居住人口。

      西部新城的核心区域位于新城中部,东至京杭大运河、南至银丝路、西至建设路(江城大道接线)、北至湖荡,用地面积约1.25平方公里。核心区域的功能定位包括办公、文化、商业中心等,是带动整个新区发展的核心公共服务区,更是开放、共享、交流的多功能区。城市核心区将大力拓展,规划布置市级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功能,为盛泽政治、文化、旅游、商贸和服务的城市核心区域,加快西部新城建设,构成盛泽城市功能设施的核心集聚区。主要承担行政服务、咨询、信息、商务、科技、医疗、文化、金融等服务,再由便捷的交通网络散射到全镇。

      来自盛泽镇建设局的消息,盛泽工业集中区规划范围在盛泽南部,东到十字环路,南到镇域边界,西到香江路,北到三江路、南环路,规划总面积26.94平方公里。主要规划目标是继续巩固二产的主导发展地位,立足大纺织,延伸、拓展产业链,积极培育床上用品、装饰用布、针织、纺织机械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纺织支柱产业的规模发展,提升产业能级,形成优势产业。工业集中区与盛泽镇“著名绸都,世界级的纺织品加工贸易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相协调,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中对该规划范围的产业发展要求。

      在盛泽的城市规划中还有集中居住示范区的建设。盛泽加快居民新村整体规划与布局,推动城乡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科学引导农民集中居住,节约利用土地,推进集聚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初步规划4个点,近1000亩、100万平方米的规模。结合城乡一体化试点改革,深入推进城乡发展、农村管理和社区建设,在盛泽新农村建设中探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成为城乡一体的示范区。

以产促城 以城兴产

      “产城融合”是在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近年来,盛泽镇通过管理创新、高效服务来提升城市格局。盛泽紧紧抓住“强镇扩权”和吴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立的契机,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在管理权限、财政体制、人事管理方面,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发展的束缚和障碍,激发了盛泽镇的发展活力和动力。成立全国首家镇级行政服务局,坚持行政服务事项“统一受理,集中办理”的原则,建立“前台”加“后台”工作机制,努力实现在“审管办分离”的体制框架下配合有序、各司其职、运行顺畅。

      盛泽镇经发局副局长胡琴芳告诉记者,盛泽镇创新模式、融资合作,加快城市建设。政府建立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江苏盛泽投资有限公司,为城市建设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很好地支持了盛泽城市建设发展。充分利用地方性资源,建立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与本地上市公司、国家政策性银行等合作,募集大量资金,有力支持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生态建设、社会事业等项目。目前区级“1058”工程潜龙渠公园已对外开放使用、盛泽新城“七大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

抓铁有痕 踏石留印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

      盛泽持续培优载体平台。2018年,吴江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高水平推进,产业园环保提升工程被列为省重大项目。东方丝绸市场交易额达到了1208亿元,连续6年实现超千亿元,获评“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东纺城现代化平台作用有效发挥,入选首批江苏省诚信示范街区。“互联网+纺织”全面深化,绸都网、云纺城、宜布网等电商平台作用不断凸现。

      今年,盛泽镇将加大新主体引进、培育力度,加快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稳步推进江苏省先进功能纤维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创新政策、资源、要素向重点创新型企业集聚。

      城市与产业融合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推进城镇体系与产业体系优化匹配是根本,推进城市特色与产业特色有机结合是基础,推进城市承载力与产业层次共同提升是关键,推进城市格局与产业布局优化对接是保障,它们相辅相成,形成一条城市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的新路子,进而促进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新思想引领未来,新时代催人奋进。盛泽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吕伟峰说,盛泽镇将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闯劲,“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拼劲,“一丝不苟、常抓不懈”的韧劲,“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干劲,为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高质量打造“中国纺织第一镇”标杆而努力奋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