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抚念为何——《祭侄季明文》,颜真卿在祭奠什么?

 昵称46115719 2019-03-01

(春节前陪夫人女儿在东京看颜真卿书法展,深受震撼。为回答此问,遂草草成文。年考史事参考新旧书及颜公文集年谱。)



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

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

                                王安石《凤凰山》


宋人王安石借古讽今,伤感其时?还是简单纯粹地何向往盛唐?后人不得而知,当他兼而有之吧。


向往盛唐,作为唐之后汉语江湖延续千载的悠久传统,确凿无疑。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上半程的百余年,高开高走,登场即爆燃。


贞观四年(630),唐军俘虏突厥颉利可汗。唐太宗被周边诸国推举为“天可汗”。

四年前,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的第十二天,突厥大军兵临渭水,距长安不过七十公里。立国未稳的唐朝不得不屈膝求和,呈贡厚礼送走对手。

其后,积蓄力量,反攻,远征,大胜,生擒敌主。


唐军雪耻,只用了四年。


另一例,隋末唐初,玄奘大师西行路过高昌,国王热情接待,玄奘与其约定再见。至大师归途,高昌国已不复存在,成为大唐安西都护府。此亦不过十余年。


隋炀帝三次亲征高句丽,兵败不说,死伤无数,举国皆反。隋朝覆灭,杨广枭首扬州。到了唐朝,画风突变。公元668年,唐军名将李世勣攻陷平壤,

灭高句丽。唐朝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


到玄宗治世,两个年号——29年的开元,14年的天宝。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是唐朝,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古代文明史的全盛期。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王维、贺知章、张若虚、王昌龄、张九龄……支撑汉语诗文传统的文学巨星,近半数生活在这个文盛武昌的时代。


颜真卿书法,是盛唐文化的代表。典雅豪迈,气贯云天。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安史之乱发生在天宝十四年(755年),极盛后的衰落之相,天宝元年已现端倪。


这一年,权相李林甫仍兼任吏部尚书,吏部主持的进士选拔出现一起严重弊案。不学无术的御史中丞张倚(李林甫同党)之子高中甲科头名,朝廷内外议论纷纷,中丞是手段毒辣的权相同党,天下议论纷纷但无人敢于挑战。意外的是,远在幽州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参奏此事,玄宗知晓后再次亲试。结果“登第者十无一二”,御史中丞之子张奭“竟日不下一字”,在皇帝面前交了白卷。


见微知著。权倾朝野一手遮天的宰相任人唯亲,是一。藩镇(节度使安禄山)开始参与朝廷事务,是二。权相李林甫的权威受到新任宰相李适之的挑战,是科举弊案前后的另一个背景音。


天宝元年的两位当朝宰相李林甫和李适之,皆为李唐宗室,都没参加过科举,均依靠荫庇入仕途。数年后,两人的权斗,以李适之服毒自尽、其政治盟友被杀、被贬告终。其后的朝廷权争,很快又转移到李林甫与新贵杨国忠之间。


重臣权斗升级,官员大范围选边站队,左迁清洗,背后的原因,是皇帝或自满或懈怠或无能,丧失了勤于政事的意愿和能力。唐代的帝王中,能够恪尽职守勤政到底的,大概只有女皇武则天一人。


唐代著名政治家杜佑,其《通典》中反复强调治国理政的两件要紧事:食货。选举职官。


一是经济财政,二是选人用人。选人用人出现问题,是社会盛衰切变的先兆。


承平日久,朝政靡费。皇帝的头脑理智不再,能者上,庸人亦上。掌权者再糊涂些,很快变成能者不存,惟庸人方可稳居庙堂之上。唐中晚期的牛李党争,宦官掌军当政,可见一般。


盛世渐衰,如美人迟暮,是令人伤感的事。


历史的时钟从唐代回拨千年,是秦朝崛起。大一统的集权帝制,通过各种强制性安排,形成了一个以宫廷为核心的食人阶层。


人为的权力集中,头重脚轻的社会结构,带来了明显的社会不公和长期混乱。从秦王嬴政灭六国之日起,权力腐化的幽灵就在这片土地上就挥之不去。


早熟的巨大权力,存在明显的硬伤:


1、 掌权者的欲望无节制扩张,其代价令整个社会无法承受。


2、 中央权力的诱惑如此之大,统治者们(皇帝、宗室、外戚、将军、宦官、朝臣、地方豪强)围绕着权力的争夺此消彼长,政治秩序为此动荡或坍塌。


3、 少部分人凭借暴力和血统,无视多数人的福祉,无节制的奴役和压榨。面对这种体制上明显的道德硬伤,任何哲人王都无法自圆其说。


“术”的层面,亦或“道”的层面,这份问题清单可以无穷尽地延续下去。


无论文景之治,还是康乾盛世,两千多年为数不多的“盛世”里,平民百姓苦劳终日,不过勉强果腹而已。汉之后两千多年,中国人口一直徘徊不前,改朝换代的乱世少了一半的情况倒十分常见。真正的人口增长,是在明朝晚期红薯被引进并大规模种植之后。


唐朝立国之初,隋朝二世而亡的前车之鉴犹在眼前,所以太宗已降,初唐帝后们的节制感尚在。李家兄弟、夫妻、母子、姑侄打打杀杀,多是宗室内部的权力争夺。武周称帝期间,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唐朝并不存在,除了李氏皇族,天下亦不以为然。想来也是合情合理,凡人吃饭睡觉发财升官不受影响,谁当皇帝无所谓,何况武则天的皇帝工作做得相当优秀。


玄宗早期,开元年间的朝廷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皆以科举入仕,文人主政。待到李林甫入阁,其后的首辅皆为贵族、宗室或外戚。之前局限在皇室内部的权力游戏,也因此扩大到宗室与权臣、权臣与边将、边将与贵族、贵族与文士、文士与胥吏等社会的方方面面。


权力的游戏一旦扩大升级,当权者(争权者)必然人人自危。你死我活的血腥状态下,天下大乱不过早晚之间。


孔孟之道,商鞅韩非,柏拉图的理想国,谁都没有回答“如果皇帝的脑子坏掉了怎么办?”这个普世性难题。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感受到了长安方面累积的敌意,以及其身家性命岌岌可危的险境,打出了“清君侧”的大旗。起兵之后,安禄山的军队虽迅速占领东都洛阳,但其根据地河北诸郡聚拢在平原太守颜真卿的大旗下讨逆;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北节度使李光弼兵占井陉,断其后路;名将高仙芝镇守潼关,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亦率洛阳守军回师潼关;南方诸郡亦防守严密。四面碰壁,似乎,安禄山败局已定。


这时,改变唐朝国运的事情发生了:


唐玄宗和宰相杨国忠鬼使神差地命令潼关前线监军宦官斩杀大将军高仙芝、封常清;又强令继任将军

哥舒翰不得固守,必须出潼关迎战。


然后,潼关失守。长安陷落。杨国忠杨贵妃死于唐军兵士的愤怒之火。唐肃宗登基。


安史之乱不休,驻守西域的唐朝军队被迫从安西、北庭、河西、陇右等西域驻地回撤。


中原政权再度夺回对塔里木、准噶尔地区的控制权,已是千年之后。


安禄山意外的胜利,让他得以腾出手来扫荡华北诸郡。颜真卿堂兄颜杲卿因常山失守,被安军执送洛阳,惨死。其子颜季明死于至德元年(756)正月八日城陷之时。颜氏一门死于刀锯者三十余人。


757年,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


758年九月,颜泉明携其兄季明遗骸归葬长安祖茔。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祭祀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中唯一的士族时代。政治力量割据,帝王林立,改朝换代司空见惯的情况下,士族、地方豪强崛起,为官和婚嫁讲究“门第”,是南北朝社会的特征。


“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南有百谱”。琅琊颜氏系“渡江百家”士族之一。


士族社会,好的一面是有利于家学传承。比如书圣王羲之,诗人谢灵运,昭明太子,世代贵胄,亦通达于文学。丑陋浮华的糟糕一面,士族体制也是有的。不学无术,空谈误国,醉生梦死,同样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


面对这种荒诞不经,北朝名士颜之推写道: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 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 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


浮华乱世,除了经营权贵、附庸风雅,有没有更理想的生活方式?颜之推认为,有。

并为此写下一本南北朝时期最硬核的传家之作:《颜氏家训》。

为颜氏子孙和后世文人留下一部极具价值的学习指南。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


颜之推是关注个人修为的实用主义者。面对战乱,政权更迭,颜之推认为开心明目,有所作为,是读书学问的终极目标。家族声望,后人教育,亦应聚

焦于此。至于治国平天下之事,有机会有岗位时,读书学问好的行动派青年,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达生委命,刚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奋厉,不可恐摄。”


更是道出了“士家”(或贵族)的精神内核。


颜之推自北齐入周,随驾赴长安。子孙后代受其影响,名士辈出。


不只一本《颜氏家训》。颜家人的作为,让人觉得颜氏一族似乎生来就是给“士家名门”做样板的。


比如颜真卿的伯父颜元孙,有这样几件事:在玄宗登基前,元孙为其幕僚,深受玄宗器重。《颜元孙碑》云:“时玄宗监国,元孙以太子舍人独掌令诰,当时以为纶言之最。”


玄宗登基后,太子府中的官员鸡犬升天,颜元孙因才学出众为同僚嫉妒,反被排挤出京,外任润州刺史。


润州府的上级单位为扬州都督府,当时扬州大都督仰慕颜家声望,为他家儿子向颜元孙女儿求婚,颜元孙拒绝。都督怒而诬告,元孙被降阶夺禄,黜归田里。


“当代词宗,道蕴国经,行推人表,上宏祖德,下奖门阀”,是皇帝在颜元孙病故后给他的评价。


颜真卿的母亲殷氏,生于书道世家。殷、颜两家世结晋秦。至颜真卿一代,两家联姻已连续六代。


公元709年,颜真卿出生在长安城西门偏北的敦化坊祖宅。大书法家欧阳询宅与颜家为邻。


生于名门的颜真卿,十三岁时其父早亡,母亲带着遗孤十个孩子投靠外祖苏州吴县令殷子敬家。


家道波折,颜真卿和他的兄弟们非常上进。开元二十二年,颜真卿26岁中进士及第。天宝元年九月庚申,玄宗在勤政楼亲试“文辞秀逸”科,颜真卿、崔明允上第。颜真卿授醴泉尉,其时34岁。


颜真卿与其兄允南、弟允臧后来一度同在台省(即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和御史台,唐代政治中枢机构)为官。颜氏兄弟成为当时的政坛传奇。


颜氏家训,代代相传。但其所代表的士族文化,早已山雨欲来,摇摇欲坠。


隋文帝取代北周宇文氏一统北齐和南陈,再度强大的中央权力,不再容忍士族高门,强大的地方势力。


隋文帝整合新领土的地方政治势力的方案有两招:一是科举制。选拔优秀的士族才俊为官,建立新王朝与地方大族和文人群体的政治联盟。二是根据官位授予官员永业田,将土地继承与官僚集团绑定,加强对官员集团的控制。


唐制基本延续隋朝,同时郡望大族须由朝廷官方认证,并为之编制了《贞观氏族谱》、《开元谱》,加入了许多外戚、高官、功臣等新豪族。


“士家”文化的存在,需要以权力制衡的政治制度为前提。大家族既是社会中重要的教育单元,经济单元,也是关键的政治单元。大一统之后的强大帝制,不允许权力制衡作为长期性的制度安排。个人修为,读书教育,道德操守,不再是皇家评判“士族”的核心标准。


士族为权贵和官僚取代。士族文化的精神内涵逐渐变成身份政治和品级官爵。


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人位高权重,说明皇帝心中,嘴甜即可,“教养才学”变得可有可无。


制衡不再,宫斗升级。暴力,逐渐成为仅存的政治语言。


常山太守颜杲卿被安禄山赏识、举荐,出任地方大员。叛乱当前,颜氏一族因其秉持的士家观念,做出了巢倾卵覆的刚毅抉择。


颜真卿于安史之乱中侥幸生还,但安史之后的唐朝衰败政坛,已经无法包容这样一位刚正不阿之士。


安史之乱前,在中央政府中不断升迁的颜真卿因不愿阿谀奉承,为杨国忠憎恨,流放平原太守。平乱之后,颜真卿任宪(刑)部尚书加御史大夫,又因耿直公正,先后惹恼了宰相、宦官、皇帝,五度被贬。直至七十七岁高龄,被皇帝派至叛军敌营,以死殉唐。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李世民《元日》


面对纸寿千年的《祭侄季明文》,仿佛看见正在奋笔疾书的颜真卿,祭奠:

一位少年

一个家族

一个王朝

一代风骨


因他们的骤然离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颜”!



一生大起大落,沧海横流不改本色的颜鲁公,生命中并不缺少快乐的闲逸时光。


青春年少,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欣喜。


平步青云,三十余岁时作为监察御史,代表中枢巡视河东、朔方、河西、陇右等藩镇军事。策马扬鞭,得意。


晚年左迁抚州、湖州数年,寄情山水,与怀素切磋书道,与诗僧皎然等人雅好诗文。不亦乐乎。


湖州太守任上,颜公与陆羽结忘年之交。是年,陆羽《茶经》一书初稿已成,颜公欣赏陆羽高才,州府宴集,颜公列陆羽于宾客之首。并为其在柕山筑亭,恰适三癸(癸丑年癸卯月癸亥日),命之曰“三癸亭”,赋诗《题杼山癸亭得暮字》以纪之。


“杼山多幽绝,胜事盈跬步。

前者虽登攀,淹留恨晨暮。

及兹纡胜引,曾是美无度。

欻构三癸亭,实为陆生故。”


精行俭德,谦卑自律,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孔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做官行政,须先正其本身,严于要求自己。如果身正,做事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自己行为不端,为所欲为,就不可能去端正他人,治理国家更是无从谈起。


颜公为后人仰慕,在其正身俭德。


陆羽《茶经》文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书法之外,湖州太守颜真卿作为茶圣的坚定支持者,又直接影响了中国茶文化。


颜真卿的时代,与大唐同步崛起的,还有亚洲大陆西侧的阿拉伯(大食)帝国。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文化统一西亚并侵入欧洲。自海路经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东海的阿拉伯商人,往来巴格达与扬州之间。


东亚,士族文化向文官帝国转变。西亚,阿拉伯跳过了贵族政治和官僚集团,直接进入政教合一的哈里发集权制。现代文明发源地欧洲,尚处于黑暗蒙昧的中世纪。


长安城里,“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鉴真东渡扶桑。日本遣唐使往来洛阳。


2019年2月20日,日本平成天皇夫妇参观颜真卿书法展。感叹文稿历经千年,保存之完好。


其实天皇谦虚了。目前世界上保存完好的唐代器物,大多在日本奈良正仓院。作为唐代帝王赠送给日本天皇的礼物,隶属日本宫内厅,理论上都是天皇的财物。不只器物,唐代律令、佛教、文化、建筑、工艺,保存好的都在日本。完美体会唐朝文化的物理空间,是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和尚的座像栩栩如生,大师生前眼部微小的伤疤也忠实临摹。本朝赵姓首相在鉴真墓前的手植琼花,生长正好。


看过东京博物馆“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展,感觉真正理解并尊重书法艺术的专业人士,还是在日本。感谢他们。感谢台北故宫博物院。


好友是书法行家,24日展览最后一天飞东京观摩,借用她的一句话收尾:


“观展一天,感慨万千。这次大展钟情于汉字文化,致力于书画艺术。虽网络争议不断,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而言,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是一种尊重历史的文明,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融合。多么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不出国门地看到融合两岸三地、中日韩三国的书法大展。愿我们更好地承接历史,更多地充盈当下,更包容地走向未来。”


是为记。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