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制定严密精细的管理和评价标准的目的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管理者是以什么姿态来完成管理过程的,看似相同的标准,目的不同,使用过程则异,过程异则价值异,所谓“毫厘千里”,也正在此。 高效课堂的制度标准制定和使用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定框子,找证据,控制、甄别、排队、打压,给老师和学生们画圈圈,立规矩,约束他们便于管理?还是高瞻远瞩统筹安排,未雨绸缪找出差距,寻途径找路子,引领老师和学生走向高效教学,帮助他们整改、改进、改善、改革? 传统管理基本是倾向于第一种思维惯性的,管理目的是方便管理,主要受益者是管理者,而后一种才是高效课堂管理和评价所追求的,这种目的影响下的管理不是方便上级监控,而是以管理评价为导航,引领学生的学习,老师的教学走向高效。 两种目的背后是两种理念,控制目的下的管理行为容易造成管理双方的对立情绪,给被管理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近期有效,长远看来不利于事情发展,这也许就是很多进行高效课堂改革的学校遇到的尴尬处境原因所在。强调改革是为了解放,解放学生,解放课堂,可是越改越紧张,越管越抵触,越评越痛苦,如果把行为背后的目的凸显一下,症结所在不难发现。如果评价之后是领导的指责,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谁愿意接受这样的评价?谁又能承受如此周而复始高频率的评价?因此控制理念支撑下的管理评价体系即使设计得再科学有效,最终也会落得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