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略谈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伍尔芙夫人与她的《到灯塔去》

 昵称59408546 2019-03-01

前不久,刚读完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读到“第六十三讲意识流”时,从书中知道了意识流的代表人物——伍尔夫,也知道了什么是文学上的意识流。遂在网上买了她的两部小说:《到海塔去》、《达洛维太太》。

这几天读了《到灯塔去》(其实也并未读完,差不多读了二分之一),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之前对意识流的理解,仅仅存在于字面上的粗浅认识。认真地读了她的作品后,才知道,何为文学上的意识流。

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据中国大百科外国文学卷记载,伍尔夫,英国女作家,生于伦敦的文学世家,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是《国家名人传记大辞典》和《康希尔杂志》的编者,交往的都是学术界的名流、文学界的大咖。她自幼受熏陶,影响了她的精神世界,这些生活忧郁又富有文化教养的名流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成为她所撰写的作品的主要内容。

伍尔芙 夫人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夫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的成员之一。最知名的小说包括《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她在写作中逐步确立并完善了意识流小说创作技巧,使之成为意识流小说理论的集大成者,也使其本人成为当之无愧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在散文方面,伍尔夫以其“谁也模仿不了的英国式的优美洒脱、学识渊博”,而被誉为“英国散文大家中的最后一人”、“英国传统散文的大师”以及“新散文的首创者。”

关于伍尔夫的写作风格也历来饱受争议,大多数都是针对她的人物,人物性格借助情节展现,所以连带设计情节;此外还责怪她世界太过狭窄,过于主观。当代英国小说家安格斯威尔逊指出,伍尔夫夫人的过敏神经和她对个人价值的过度关心,是因为她有充裕的收入,也因为她承袭了安定的上层社会悠久的传统,她忽视了人是社会动物这一事实,只在社会的真空里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主观感受。

读书笔记手稿

《到灯塔去》阅读过半,情节简单。简单到几乎没有情节。

小说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的片段生活经历。拉姆齐先生的幼子詹姆斯想去灯塔,但却由于天气不好而未能如愿。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拉姆齐一家历经沧桑。战后,拉姆齐先生携带一双儿女乘舟出海,终于到达灯塔。而坐在岸边画画的莉丽・布里斯科也正好在拉姆齐一家到达灯塔的时候,在瞬间的感悟中,向画幅中央落下一笔,终于画出了多年萦回心头的幻象,从而超越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

小说中,伍尔夫以不同人的视角阐述着不同的人生境遇,对命运对生活的态度进入多个人的内心进行分析和独白,这类文章像极了女人的情感,细腻细腻,到看到一个人蹙了下眉也能心驰几百字。

我觉得这种意识流的作品可以读读,但不要深读以前读都可以像散文一样悠哉、乐哉。

主观过多,难免有所偏颇狭隘,毕竟以作者一个人的见识去进入数个乃至十数个形象各异、职业各异、喜好各异的男女角色的内心世界中去,从不同的角度谈人生、谈生活、谈理想是件非常难的事。但正因如此,我也佩服伍尔夫。我以前讨厌这种写作方法,是因为我从来没读到过真正掌握它的小说家。

这本小说迷人之处在于,对不可捕捉瞬间的详细描写,那些无形事物的有形描述。当伍尔夫写黑夜一寸一寸缓慢地盖住万物,海风在屋内行走去嗅壁纸上的玫瑰花时;她和马尔克斯一样将我狠狠地推向一个更深的纵向。

书中,伍尔芙没有采取直接内心独白的方案,而是借助间接内心独白来反映人物的思想、行为和性格。在叙述中,利用第三人称来讲述,人物角色的心理活动也通过作者的加工和重组后再间接呈现。这一点上,恍惚中有读王小波的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